自1977年起,李敏就不再工作,闲居在家,平时很少出门,邻居也很少见到她,由于长年闲居,身体也不太好。 李敏1936年出生于陕西志丹县,原名毛娇娇,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她的姓氏“李”源自父亲在国共内战期间化名“李德胜”。幼年时,母亲贺子珍赴苏联,她留在延安,战乱中颠沛流离。1941年,4岁的她被送往苏联与母亲团聚,期间患脑膜炎,母亲的悉心照料让她康复。1947年,她随母亲回到哈尔滨,改名李敏,名字取自《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 1949年北平解放后,李敏来到北京,入读八一学校,后就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58年,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大学期间,她与北京航空学院学生孔令华相恋。孔的父亲孔从周曾是国民党将领,起初反对这段恋情。毛泽东得知后,邀请孔家共进晚餐,表示支持儿女自主婚姻。1959年,李敏与孔令华在中南海丰泽园举行简朴婚礼,育有一子孔继宁和一女孔东梅。 1964年,李敏进入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居住在北京兵马司胡同的普通民居,过着低调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与丈夫遭受迫害,生活艰难。1972年至1976年毛泽东病逝前,她仅见过父亲三次。第一次在1972年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拉着她的手,问她为何不常来看他。1976年,毛泽东病重,她赶到医院却被阻隔,只能匆匆一瞥。第三次是毛泽东弥留之际,他再次拉住她的手,微弱地重复那句问话,李敏泪流满面。 1977年,李敏从国防科委和总政治部岗位上退休,结束了职业生涯。她本以为退休后能过上轻松日子,却逐渐陷入孤僻的生活。她住在北京一栋老式住宅里,平日足不出户,邻居们几乎见不到她。她的日常生活单调而规律:清晨吃简单的早餐,中午做几道家常菜,下午偶尔看看电视,但节目内容往往让她提不起兴趣。傍晚,她有时在小区里走几步,但总是低头快步,不与人多交谈。 长期的室内生活让李敏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缺乏运动,身体变得虚弱,脸色苍白。感冒时,她从抽屉里找出药片自行服用,严重时也不愿去医院,宁愿硬扛过去。邻居们注意到她的消瘦,劝她多注意健康,但她总是摆手说没事。亲友们多次登门探望,试图让她走出家门,但她往往沉默以对,访客离开后,她独自叹息,生活仿佛停滞在单调的循环中。 1991年,堂嫂韩瑾行来访,看到李敏的憔悴模样颇为感慨。她提到韶山即将举办的毛泽东纪念活动,希望李敏能提供一些父亲的生平回忆。李敏虽有些犹豫,但最终答应帮忙。她开始翻看旧物,回忆与父亲的点滴,这成为她生活转变的契机。 1991年韩瑾行的来访让李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整理了与父亲的珍贵回忆,托堂嫂带往韶山,表达对毛泽东的怀念。此后,她逐渐走出封闭状态,每天翻阅报纸,关注时事,眼神多了几分专注。傍晚,她开始在小区散步,偶尔与邻居聊几句家常,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李敏参加韶山纪念活动,凝视父亲的铜像,回忆起他的教诲。2000年,她出版《我的父亲毛泽东》(出版信息),分享与父亲的点滴,感动无数读者。2004年,她又出版《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记录童年趣事,进一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2006年,李敏赴朝鲜祭奠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哥哥毛岸英,在志愿军烈士陵园献花,默默致敬。2008年,她出席江西永新县贺子珍纪念馆开馆仪式,缅怀母亲的贡献。这些活动让她找到生活的意义,健康也因活跃的生活有所改善。 李敏还设立了以父亲命名的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延续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晚年,她与儿女关系融洽,孔继宁和孔东梅常陪伴左右。她常翻看旧照片,回忆与父亲的短暂相聚,内心平静。2018年,曾有谣言称她在朝鲜车祸中去世,但事实证明她依然健在,过着安详的晚年生活。
1944年12月,因为叛徒出卖,原抗联三路军特派员于天放被关押到日寇监狱。一天夜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