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食医” 到隋唐食疗,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 两宋时期以前饮食养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分别是先秦两汉之萌芽期、魏晋南北朝之发展期、隋唐五代之形成期。 先秦两汉时期在 “重食” 氛围的影响下,诸子百家们留下了各自丰富的食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食养思想,尤其是医籍《黄帝内经》中关于 “饮食” 要点的论述奠定了中国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饮食养生观念主要包括提倡饮食节制、反对饮食偏嗜、注重饮食卫生、饮食顺天应时等内容。 另外,在机构方面,周王宫首设 “食医”,居众医官之首,“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一则并未出现饮食养生的专门著述,二则并未就饮食养生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三则饮食养生的思想成果并未惠及普罗大众而主要集中于社会中上层。 基于以上发展特点,先秦两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饮食养生发展史上的萌芽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在战乱频仍战乱与时局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带上了十分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饮食文化在南北交流下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 战乱灾患也使得当时人们的寿命十分短暂,促使士大夫们急于探求养生之道,客观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饮食养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相关的著作急剧增长,其数量和范围都远超前代,表现出独立性、系统性、总结性的特点。 饮食在先秦两汉时期多是作为从阐明哲理、发表政论的 “喻体”,及至魏晋南北朝才完全成为了专门的研究对象,从饮食原料到加工烹饪,从饮食内容到饮食文化,都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记述和研究,人们进一步讲求饮食卫生及营养,促使饮食宜忌方面的专著出现。 这一时期的饮食养生与本草紧密结合,尤为注重饮食搭配与饮食禁忌的研究,较之先秦两汉时期单纯的理论探讨要更为进步,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践。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典籍虽众,但一则其内容主要集中于食事活动本身,二则多已亡佚,加之当时社会动荡,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并不高,对于延寿养生这一更高要求的理论研究尚不具备充分条件。 基于以上发展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饮食养生发展史上的发展期。 隋唐五代时期的饮食在相对稳定的内外政治局势下得以繁荣发展,饮食文化随之飞跃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的饮食体系持续发展,经济中心的转移、南北及域外饮食的交流融合使得中国的饮食局面迎来了新的高潮,中国的饮食格局在隋唐五代时期基本形成。 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提高,对于饮食的要求从单纯要求吃饱跃升至安全卫生、精致美味、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饮食养生的发展进入了从小部分群体的理论研究向普罗大众的日常实践转变的过渡阶段。 专门的食疗及饮食养生著作的出现标志着饮食养生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饮食养生首先明确了食药关系、对特殊群体 (尤其是老年人) 的饮食调护更为关注、养生疗疾的食物品类与食方剂型较前代更为丰富灵活。 并且,饮食养生的成果由贵族垄断的局面于此时开始松动,平民百姓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饮食需求。 基于以上发展特点,隋唐五代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饮食养生发展史上的形成期。 基于宋以前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饮食养生得以在两宋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先秦“食医”到隋唐食疗,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 两宋时期以前饮食养生的发展经
豌豆大说法
2025-05-12 15:27:1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