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美国人几乎把它吃到绝迹。养殖以后我国人却不爱吃,只好又出口给美国。如今这种鱼在我国东南海域泛滥,而美国却因为种群变小开始保护。 1991年春天,一箱来自美国的鱼苗漂洋过海抵达青岛港。 这些身披红鳞的鱼种在实验室里安家落户,拉开了中国水产养殖史上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篇章。 这种原产墨西哥湾的鱼类学名叫眼斑拟石首鱼,因其体侧泛红被俗称为美国红鱼。 美国东海岸的渔民对红鱼再熟悉不过。 这种鱼生长速度快得惊人,当年鱼苗就能长到两三斤重。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繁殖能力,每条雌鱼每隔三五天就能产下数百万枚鱼卵,年产量能达到六千万粒。 靠着刺少肉厚的特点,红鱼迅速征服了美国人的餐桌。 炸鱼排、烤鱼块、海鲜浓汤,各种吃法层出不穷。过度捕捞让野生红鱼数量骤减,美国政府不得不实施每人每天限捕一条的规定。 中国科研人员敏锐捕捉到这个商机。 在国家海洋局支持下,首批43尾红鱼幼体被引进国内。实验室里的鱼苗不负众望,仅用14个月就长到两斤多重。 到1995年,这些"移民"不仅适应了中国的养殖环境,还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 沿海省份的养殖户闻风而动,山东、江苏、福建等地陆续建起养殖基地。 连云港市高公岛乡的养殖户老张记得,1997年他花半个月工资买了2000尾鱼苗,养在虾塘里的小鱼苗像吹气球似的疯长,当年就回本盈利。 市场反应却给热情高涨的养殖户泼了冷水。 尽管红鱼肉质紧实,但中国人总觉得口感偏柴,远不及本地鲈鱼、黄鱼的细腻。 烹饪时特有的土腥味也让主妇们皱眉头。更尴尬的是,这种鱼在起网时会发出"咕咕"的怪声,让讲究吉利的渔民心里直打鼓。 到2000年前后,国内消费市场始终不温不火,养殖户仓库里积压的冻鱼堆成了小山。 美国本土红鱼供应紧张的消息传来,精明的出口商嗅到商机。 青岛某水产公司的王经理算过账:国内卖30元一斤的冻鱼,加工成去骨鱼片出口美国能卖到60元。 靠着成熟的冷链物流,满载红鱼的集装箱开始源源不断发往洛杉矶港。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水产品35.49万吨,其中红鱼加工品占相当比例。 自然水域里的红鱼却成了麻烦制造者。 台风季掀翻的养殖网箱、善心人士的盲目放生,让这些"外来客"在东南沿海站稳脚跟。 它们抢夺食物毫不客气,小到虾蟹贝类,大到同类幼鱼统统来者不拒。 浙江海域的监测数据显示,逃逸红鱼的食物种类达到40余种,严重挤压了本土黄姑鱼、大黄鱼的生存空间。渔民老李抱怨:"现在下网十网有八网是红鱼,正经鱼反倒捞不着了。" 为应对生态危机,沿海渔政部门组织起专项捕捞。宁波市去年开展的清理行动中,单月就捕获野生红鱼80余吨。 这些"问题鱼"经过严格检测后,转头又登上前往北美的货轮。有养殖户戏称这是"生态循环经济"——既维护了海洋平衡,又赚了外汇。 三十年河东河西的变迁令人感慨,当年被美国人吃到需要保护的鱼类,如今靠着中国养殖技术重归餐桌。 而中国的食客们依旧保持着对四大家鱼的钟爱,超市冰柜里的红鱼包装袋上,印着的往往是英文标签。这场始于科研探索、兴于国际贸易、困于生态平衡的水产故事,仍在潮起潮落间续写新篇。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红鱼
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美国人几乎把它吃到绝迹。养殖以后
玉尘飞啊
2025-05-12 13:5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