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铁原阻击战,彭老总命蔡长元以死抗敌,谁知蔡长元转头下令“全军解散”,可最后他却出色完成任务。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我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战役依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此时虽然已经到了第五次战役的后期,可敌我双方依然在“三八线”附近死命的胶着,大家谁也不让谁的趋势,让“三八线”附近的火力点只增不减。
体力的耗费,让双方都被这场僵持战搞得筋疲力尽。
当时志愿军63军有一支189师正驻守铁原郡附近,师长是我们后来的开国少将蔡长元。蔡长远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而他现在所守的这个铁原郡正是横跨南北朝鲜上一个咽喉部位。一旦失守,极容易遭到敌人的反攻。
而眼下交给蔡师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我们的彭老总决定让尽显疲态的志愿军大军暂时撤出“三八线”休整,以便日后更好的奇袭美军。
而为了不让美军发现,需要189师死守铁原,以防止敌人大部队追上来。为此,一场铁原阻击战开战在即。
事实上这样的任务非常严峻,189师不到一万人,也并非是63军力的精锐部队。可敌军人马却足有4个多师5万余人,以及各种飞机、大炮等精密的武装设施。
这样悬殊的兵力,想要以小博大简直比登天还难。可形势摆在那里,倘若189师不能守住阵地,大部队就极易被击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为此,蔡长远也十分的头疼。
战前,蔡长远和参谋长就仔细的分析过,美军前线部队对志愿军一举一动都观察入微,但凡我军有一点风吹草动,敌人大部队立马就会疯狂涌来猛击我军。
而189师能做的也就是尽量的拖延他们的脚步,为主力部队争取到更多的撤离时间。
可要如何操作才能暂时的稳住敌军呢?蔡长远发现敌军虽然进攻有序,但是他们的打法却相当死板。一旦侧方或者后方有缺口时,主力部队不会及时顶上,他们只会待在原地按兵不动,待上级指示后才会增派后援填上空缺。
这样的做法总会有延迟性,蔡元长思索着这其中的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时间差争取到最大化的优势。
第二日,蔡长远发布一条很奇怪的命令,他要求189师所有战士全部原地解散,不要再集中某处。
此令一出,立刻让人摸不着头脑。彭帅不是让189师以死抗敌,怎么转过头蔡师长却要原地解散呢?这不是把铁原拱手让人么?
其实,他的本意不是这样的。蔡市长的意思是让人189师大部队解散后,以三十人为一组,分散成200多个小分队,四散在阵地四周各自为战。
这样的话敌人倘若进攻,就必须要分散火力,逐个击破。 大大的削弱了敌人的主攻力量。
尽管小团队作战的赢面不大,但起码我们能拖住一定的时间。敌人的后援不会那么快顶上,我军不仅可以拿到主动权和他们周旋,而且还可以为大部队的撤离争取到更大的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这始终还是一场以死相博的苦战。战前,蔡长远就和战士们高喊到,只要拖过这三天,便是我们赢得取战役之时!
大战一触即发。果不其然,美军一看到我军的主力后撤时,就急不可耐想要上前追击,可奈何有189师犹如铜墙铁壁的挡在跟前,让他们的步伐困难重重。
为了击退我军,美军调来数架战斗机以及大炮、坦克,对准铁原阵地就是一顿狂轰滥炸。
好在189师四散各处,伤及不到要害,这样的狂轰滥炸也取得不了什么进度。无奈之下,美军只好分散兵力,采取轮番交替的方式近身作战。
不过因为有我军的顽强抵抗,美军也迟迟攻不下阵地。最终189师苦苦坚守了十来天,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不过可惜的是,189师最后的伤亡也很惨重,整师几乎全军覆没、无人生还,可想而知当时的战况是何其的惨烈。战后,189师的全体将士都被记予一等功,他们的英勇事迹将会永远被世人铭记。
如今来看,这场铁原阻击战依旧是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它狠狠挫伤了敌军的士气,牢牢的遏制美军的进攻势头,它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苦战演绎成了神话。它不仅是我们在朝鲜战争上浓墨重彩的一战,更是中国军人军魂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