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不想要,连夜送给村里刚丧子的贫农:“这孩子你要吗?”对方如获至宝:“我要!我要!”没想到40年后男孩会让他泪流满面。 1978年冬,内蒙古某个偏远村庄里,董栋小的人生跌入了谷底。 他的两个孩子因病相继夭折,妻子在悲痛与绝望中选择离开,改嫁他人。 一夜之间,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孤身一人。 乡亲们都说:“他命苦。” 可他不信命,仍旧每天起早贪黑下地干活,把全部心思寄托在劳作中。 他虽孤独,却从不抱怨,可他不知道的是,命运正在悄悄为他安排一次重生。 1979年的一个春夜,天刚擦黑,一对年轻夫妇来到董栋小家。 男人神色疲惫,女人眼含泪水,怀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男人低声说:“董大哥,我们实在没办法了。家里孩子多,生活太苦,实在养不起这个……你看,这孩子你要吗?” 那一刻,董栋小怔住了,他望着那小小的婴儿,粉嫩的脸蛋还带着初春夜风的凉意,轻轻地在襁褓中啼哭。 几秒后,他仿佛从沉睡中惊醒般,语气急切:“我要!我要!” 就这样,一个被亲生父母无奈放弃的两个月大男婴,成了董栋小的儿子。 他给孩子取名“董永在”——永远存在于他的生命里,不再失去。 他告诉自己:这个孩子,是老天爷赐给他的第二次机会。 从那天起,董栋小的生活变了,他不再只为自己活着。 白天劳作,晚上哄孩子,一手抱孩子,一手翻地。 他不会哄孩子,就学着唱民谣哄睡,孩子生病发烧,他背着去镇上的小诊所,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家里没钱买奶粉,他用小锅熬米糊,一口口喂大。 乡亲们看着他,又感慨:“董大哥的命,不是苦,是硬。” 他总笑笑:“这是我的儿子,我命里有他。” 董永在也没让父亲失望,小时候,他不哭不闹,懂事早。 别的孩子上学逃课,他却每天早早起来帮父亲劈柴、烧水、放羊,读书用功。 高中毕业时,他凭着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那年夏天,董栋小坐在村口晒太阳,听邻居说:“董永在考上大学啦!”老人眼圈红了,咧嘴笑着说:“我家永在争气,是我命里的福星。” 大学期间,董永在并没有沉浸在城市的繁华中,他始终记着父亲的苦。 他每月省吃俭用,把奖学金寄回家,寒暑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下地干活。 他曾在日记里写道:“父亲是一座山,我要成为他的依靠。” 毕业后,他参军入伍,部队生活艰苦,但他从不喊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路从普通战士晋升为干部。 工作稳定后,他回到父亲身边,把他接到城市生活。 可是老人不习惯城市的节奏,总念叨:“你上班这么忙,我在家也没啥事干。” 于是,董永在做了一件让人震惊也感动的事,他向单位申请“带父上班”。 他每天带着父亲一同上下班,在办公室给父亲准备一张靠椅和一壶热茶,中午一起吃饭,晚上一起回家。 父亲喜欢写毛笔字,他就在单位一角置办了文房四宝,鼓励父亲“发挥余热”。 同事们见了这一幕,都说:“董永在,不愧是咱单位的大孝子。” 有人问他:“你图什么?”他回答得坦然:“他不是我亲爹,却比亲爹还亲。他一辈子没找我要过什么,如今老了,我只想让他舒心地过完后半生。” 时间走到了2019年,董永在40岁,已是一名军队干部,董栋小年过八旬,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 有一天,他在阳台上晒太阳,看着楼下奔跑的孩子,喃喃自语:“当年那个春夜,我说‘我要’的时候,真没想到,这个孩子,会让我活得这么值。” 说完,他泪流满面,不是悲伤,而是幸福,那是一种历尽千帆后的圆满,是命运从苦难中开出的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和父亲之间那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如一盏灯,照亮人心,也照亮人生的方向。 (取材于《中国法治网》等)
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不想要,连夜送给村里刚丧子的贫农:“这孩子你要
牧童的娱论
2025-05-11 12:18: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