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万万没想到! “罢免院士资格”,本来应该是学术性名誉的院士,代表的是学术的最高水平和最先进的技术,应该是一个学术的“榜样”,可有些人却把它当作“终身保护伞”,不碰学术研究,依靠学生代笔,十几年没进实验室。
这年头,院士头衔都快成“免死金牌”了。某些人戴上这顶帽子,立马躺平,论文靠学生挂名,成果靠团队包装,自己连实验室门朝哪开都忘了。学术圈混成这德行,简直是对“院士”二字的侮辱。
看看隔壁日本,院士要是五年没新成果,自动丧失资格。德国更狠,院士头衔每届重选,混日子直接滚蛋。咱们倒好,一旦当选终身制,活脱脱养出一批“学术僵尸”。中科院去年清退4名院士的消息,居然被当成大新闻——要脸吗?该清理的何止四个?
实验室成了打卡景点,论文变成流水线产品。某高校教授被曝十年没碰过实验器材,全靠研究生代劳。最绝的是他接受采访时大言不惭:“把握方向就行”。方向?您老怕是连显微镜焦距都不会调了吧?
更魔幻的是这些“学术老爷”的待遇。拿着百万年薪,占着顶级资源,申报项目时把学生成果打包充数。就像开着劳斯莱斯捡破烂,还要路人夸他环保。
年轻人早看透了这套把戏。知乎上有个神回复:“现在评院士的标准,大概是看谁能把学生当人肉打印机使唤得最顺手。”寒窗苦读的研究生,成了某些人镀金的垫脚石。这样的学术生态,不畸形吗?
该醒醒了。院士不是铁饭碗,学术不是遮羞布。韩国首尔大学去年一次性撤销7名教授的终身教职,因为学术不端。咱们的“清理门户”,能不能别总像在挠痒痒?撤掉几个招牌远远不够,得把整个评价体系扔进消毒柜里滚三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用户98xxx97
是要清理门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