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陈布雷家里传来婴儿啼哭声,他怒嚷道:哭什么哭?一把揪起婴儿,径直走向

小说红楼 2025-05-09 17:53:29
1919年,陈布雷家里传来婴儿啼哭声,他怒嚷道:哭什么哭?一把揪起婴儿,径直走向窗户。一个女人一步冲到窗前,夺过孩子,说,别扔窗外,邻居知道不好,我到外面去扔。   接生婆战战兢兢地将刚刚降生、啼哭不止的女婴递到陈布雷面前,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老爷,是个千金……” 话未说完,陈布雷便如同一头发狂的野兽般暴起,猛地夺过女婴。   小小的婴儿被掐得小脸涨紫,哭声愈发尖锐刺耳,仿佛在控诉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哭什么哭!” 陈布雷额头上青筋暴起,双目赤红,一边怒吼着,一边攥着孩子踉跄着走向后窗,“都是你这个灾星!若不是你……”   千钧一发之际,“使不得!” 一声带着哭腔的惊呼划破紧张的空气。陈琏的外祖母杨老太太从堂屋飞奔而来,鬓角的银簪随着剧烈的动作剧烈摇晃,几乎要从发髻上脱落。   她拼尽全力死死拽住女婿的手腕,布料撕裂的声音在寂静的屋内格外清晰。在一番激烈的争夺后,女婴终于被抢进老人温暖的怀中。“你疯了!”   杨老太太泪流满面,声音里满是痛心与愤怒,“传出去陈家的脸面还要不要?我抱去外面处理!”   陈布雷如同被抽去了全身的力气,瘫坐在床沿。他目光呆滞地盯着妻子渐渐失去血色的面容,脑海中不断回想着与杨品仙的过往。   六年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他与杨品仙拜堂成亲。犹记得初见时,红盖头缓缓掀起,露出她怯生生的脸庞,那双杏眼含春,温柔地望过来,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什么轻轻触动。   此后的六年时光里,杨品仙将陈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三年抱两,五年添三,为陈家开枝散叶,是众人眼中贤良淑德的好妻子、好儿媳。可如今,一场无情的产褥热,却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深秋。   “都是她……” 陈布雷喃喃自语,眼神空洞地望向窗外。杨老太太抱着啼哭不止的女婴躲进厢房,给她喂奶,孩子贪婪地吮吸着,小腮帮子一鼓一鼓的。   看着外孙女的模样,老人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滚滚而落:“可怜的囡囡,生不逢时啊……”   在此后的半年里,陈布雷常常对着妻子的牌位枯坐到天明。每当夜深人静,婴儿的啼哭响起,他便会头痛欲裂,心中的痛苦与愤怒如潮水般翻涌。他常常抓起毛笔,狠狠地砸向门框,发泄着心中的绝望与无助。   一日深夜,在痛苦与自责的折磨下,他鬼使神差地摸到摇篮前,将襁褓中的陈琏塞进了痰盂。冰冷的污水瞬间漫过婴儿的脖颈,孩子感受到危险,突然剧烈挣扎起来,呛水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惊动了值夜的丫鬟。   陈琏的姑姑陈彩玉闻声赶来,看到眼前的一幕,吓得脸色惨白,她冲上前从兄长手中夺过浑身湿透的孩子,大声哭喊:“哥!你清醒些!这是你的骨肉啊!”   陈布雷浑身发软,瘫倒在地上。看着妹妹抱着孩子远去的背影,积压已久的泪水终于决堤。   然而,这一切都让杨老太太心惊胆战,她再也不敢将外孙女留在陈家。当天夜里,她便连夜收拾细软,抱着陈琏回了娘家。   转眼到了 1932 年。十三岁的陈琏被接回陈家时,父亲早已续弦。后母对她客气却疏离,家中的弟妹们也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姐姐充满好奇。   陈布雷推了推金丝眼镜,语重心长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师范毕业后找户好人家,相夫教子才是正途。” 在他看来,女孩子就该遵循这样的人生轨迹,安稳度日。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北平街头,爱国浪潮汹涌澎湃,青年们的热血与激情在燃烧。在燕京大学读书的陈琏,在一次学生集会上,遇到了那个改变她一生的人 —— 袁永熙。   “国家危亡之际,我们岂能坐视?” 袁永熙紧紧握着她的手,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光芒里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有对自由正义的追求,也有对陈琏的深深吸引。   陈琏瞒着父亲悄悄加入了地下党,陈布雷望着女儿,眼中满是痛心,“我在委员长身边谋事,你却……”   “我只知道,百姓在受苦!” 陈琏倔强地仰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毫不畏惧地与父亲对视,“当年母亲因生我而死,你想溺死我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也是活生生的人?”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陈布雷的心头。   他踉跄后退,跌坐在太师椅上,久久说不出话来。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里满是无奈与担忧:“我…… 我不拦你。只是,一定要小心。”   1947 年,陈琏与袁永熙在北平秘密结婚,沉浸在幸福中的他们,以为可以携手走过漫长岁月。次年,因叛徒出卖,夫妻俩同时被捕。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特意召见陈布雷,眼神中带着审视:“令爱之事,你作何解释?”   陈布雷摘下眼镜,缓缓擦拭镜片,声音低沉而沙哑:“若他们真犯了错,任凭处置。” 表面上的平静下,是内心的波澜起伏。   然而,蒋介石最终选择放人。有人说这是念及陈布雷多年来为国民党的功劳,也有人说,是蒋介石被陈布雷看似 “大义灭亲” 的态度所打动。   1948 年 11 月 13 日,南京寓所内,陈布雷在痛苦与绝望中选择了服毒自尽。他在遗书中写下 “书生无用,负国负公” 的绝笔,道尽了一生的无奈与悔恨。而此时的陈琏,正与袁永熙穿越封锁线,奔向解放区。  
0 阅读:1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