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购买战机的印度空军为何招致重大损失?6比0的战绩堪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空军的最大败绩。多家媒体聚焦此次空战,探究印度空军重金购置战机却失利的原因,而巴方在空战中完胜,尤其是对西方顶尖的“阵风”战机取得胜利,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机性能是影响空战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歼-10C作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经过改进升级,其雷达、火控以及弹药系统均取得显著进步。单机作战能力大幅提升,虽在名义上属于四代机,但实际上已完成向4++战机的转型。反观法国王牌“阵风”战机,尽管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众多买家,然而由于在满足海军和空军不同需求时进行了权衡取舍,其单机性能与专注于制空作战的歼-10C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在不同军兵种要求下的妥协,使得“阵风”“四不像”,战机在综合作战水平上难以与歼-10C相媲美,除了优雅的气动外形,在空战中难以展现出优势。
第二,机载武器的优劣同样对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巴方使用的霹雳-15导弹表现出色,其出口版本射程达145公里,还有增程型可供选择。这使得巴方战机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和先敌毁伤。
相比之下,印度空军“阵风”战机携带的“米卡”弹和“流星”导弹射程较短,“流星”导弹射程约120公里,“米卡”弹射程更近。从空战中出现的“米卡”导弹残骸分析,印度“阵风”战机在此次空战中未使用“流星”导弹,导致在射程上与巴方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机载武器装备在打击范围和打击力度上的落差,使霹雳-15导弹在空战中一战成名,也让“中国制造”在南亚上空赢得了声誉。
第三,体系化作战能力是巴方获胜的重要保障。巴方对于空战武器装备有着深刻的理解,构建了强大的防空体系。该体系整合了战斗机、预警机、地面雷达以及远程防空武器装备,其中不乏中国制造的先进装备。预警机在空中不仅承担着雷达探测的任务,还充当着指挥所的角色。通过对远程目标的监测,巴方能够在“阵风”战机起飞时就及时发现并锁定目标。在此次空战中,“阵风”战机的坠落地点距离基地仅10公里,充分显示了预警机在空战中的倍增器作用。此外,地面防空武器装备如红旗系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作战单元协同配合,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防空网络。
此次印巴空战表明,现代空战已进入体系化时代,战争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单机性能或单项指标的优劣,而是取决于整个作战体系的综合能力。某一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制约整个体系的效能发挥。巴方凭借歼-10C、霹雳导弹、红旗导弹以及预警机等多位一体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作战优势。如果未来再次发生空战,巴方凭借其完善的作战体系,仍有较大可能取得重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