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李赤然少将恢复名誉,回南京军区索要工资,空军司令员不满:老家伙平反了还不满足,算什么待遇问题的账。
1979 年深秋,南京军区空军大院里,恢复名誉的李赤然少将带着平反文件,为落实待遇问题而来。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简单的诉求,会牵出一段跨越三年的复杂历程。
1966 年 8 月,时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的李赤然,因拒绝为叶群报销超标开支,被定性为 “三反分子”。
在批斗会上,他遭酷刑折磨却始终不肯屈服,被下放到西安农场劳动,每月仅 30 元生活费。艰难岁月里,老战友悄悄寄来的粮票,成了支撑一家人生存的希望。
1979 年 11 月,李赤然回到南京军区,提出补发 13 年停发工资、恢复大军区副职待遇等诉求。时任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却认为他 “平反了还不满足”,待遇问题的争议由此展开。
当时,李赤然 1966 年的月工资为 270 元,停发累计应补 4 万余元,但财务部门以档案缺失为由,仅承认 1.2 万元,职级认定也因文革变动陷入僵局。
1980 年春节,李赤然带着材料进京求助老上级徐向前元帅。徐向前得知后震怒,批示直指这是党的政策问题。
与此同时,南京军区工作组在档案中发现关键证据 ——1962 年军委批复明确其享受大军区副职待遇,为解决争议提供了依据。
1981 年,空军党委成立调查组,在查抄物品中找到李赤然的革命遗物和被撕毁的手稿,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历史贡献。
1982 年 3 月,中央军委正式批复,按大军区副职为他落实政策,补发工资及补助 1.8 万元。这笔钱在当时堪称巨款,李赤然却视其为 “党还给的公道”。
1983 年,总政治部据此出台补充规定,推动数千名老干部待遇问题解决。
2006 年李赤然病逝前,将补发款项和抚恤金全部捐给家乡小学,留下 “争的是共产党员尊严” 的遗言。
如今,他的党费证和军委批复陈列在军史馆,无声诉说着一位老党员对信仰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