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试飞员徐勇凌的歼6战机失控,惊险跳伞后,他跌入了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饥寒交迫中,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将其救回家,还为他炒了一碗蛋炒饭,时隔29年后,他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了当时救助自己的小男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2月,徐勇凌还是一名年轻的试飞员,他刚刚飞完二十多个小时的歼-6战机,就被安排执行一项高难度的试飞任务,地点在云南元谋,内容是在万米高空进行双机超音速编队飞行,这样的任务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都是极大的考验,作为僚机,他必须无条件服从长机的指令,配合完成多个危险动作。 飞行当天,战机迅速升至高空,气流湍急,氧气稀薄,稍有误差便可能酿成悲剧,在执行“300俯冲”后,他正准备稍作调整,却听到耳机里传来“360加力”的指令,但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他误听成“300加力”,立即执行,结果,他驾驶的战机以极高速度接近长机,几乎要与之相撞,千钧一发之际,他本能地猛拉操纵杆试图规避,却导致战机失控,瞬间进入高速旋转下坠状态。 在剧烈颠簸中,他试图恢复控制,然而所有调整都无济于事,在万米高空,他做出了决定——跳伞逃生,当他被弹射出座舱的那一刻,风声在耳边呼啸,身体在高空中急速坠落,更糟的是,主伞没有成功展开,他毫不犹豫地启动应急伞,终于在危急时刻稳住了下落姿态。 着陆时,他落在了一个全是乱石和灌木的山坡上,腿部受了伤,四周茫茫山林,没有人烟,没有通信设备,只有他孤身一人,他艰难地挣脱降落伞的束缚,简单处理了伤口后,凭借飞行训练中学到的生存技巧,开始寻找出路,他依稀辨别方向,沿着山脊缓慢前行,希望能遇到人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山里空气潮湿,气温低寒,他的体力也在迅速流失,就在几乎要放弃时,他隐约听见几声羊铃的叮当声,那是他听到的第一种“生命的声音”,他加快脚步,穿过荆棘和岩石,终于看见一个年纪不大的男孩,正在溪边舀水,男孩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正在放羊,见到他时先是惊讶,但并未逃跑,而是好奇地望着眼前这个浑身湿透、满脸疲惫的“大人”。 语言不通成为沟通的障碍,徐勇凌无法用普通话与他交流,幸运的是,孩子随身带着铅笔和作业本,他用颤抖的手写下“请带我去村公所”几个字,孩子虽然识字不多,但大致明白了他的意思,没有多说,男孩示意他跟上,然后一路领着他翻山越岭。 孩子带他先回了家,那是一座低矮的土坯房,屋内简陋却干净,灶房里很快升起了炊烟,他从墙角的陶罐中拿出两个鸡蛋,又从竹篮里抓出一把冷饭,熟练地炒起饭来,香气在狭小的屋子里弥漫开来,徐勇凌坐在一旁,胃里早已咕咕作响,他吃得狼吞虎咽,那一碗蛋炒饭成了他一生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 饭后,孩子带他去了村公所,村里只有一台老式手摇电话,村干部在断断续续的方言翻译中,终于帮他接通了部队,当天傍晚,救援车终于抵达小村庄,他被安全接走,临别前,他将自己身上的飞行徽章赠与孩子,作为感谢,那时候,他并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姓名,只听村名中有“雷”字,便在心里一直称他为“小雷”。 此后的几十年,徐勇凌继续担任试飞员,参与多型新式战机的试飞工作,作为军人,他长期驻守在部队,行动受限,始终未能回云南寻找那个救他一命的孩子,那段经历,在他记忆中变得愈发清晰,也愈发沉重,他始终记得那一碗蛋炒饭,那张稚嫩却坚定的脸庞,还有那种在最绝望时刻被人拉一把的温暖。 直到2016年,徐勇凌正式退休,不再受限于任务与纪律的他,第一件事不是休闲旅游,而是启动了“寻人计划”,他在微博上公开发布寻人启事,描述了当年的事件经过,附上自己与孩子的模糊合影,称呼对方为“小雷”,只知道他当年住在云南元谋的“雷稿村”,年约九岁,是彝族孩子。 信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各地网友纷纷转发留言,希望帮他圆这个三十年的心愿,云南当地政府也积极配合,派出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排查,细致的排查下,终于,一条线索浮出水面。 原来,当年那个孩子并不姓雷,而是姓尹,名叫尹正海,由于生活清苦,加上营养不良,十五岁的他看起来只有八九岁,三十年来,他从未忘记那一天突然从天而降的“飞行员大哥”,也珍藏着当年赠送给他的那枚飞行徽章,只是他从未想到,对方会在退休后仍然记得自己。 2016年6月4日,徐勇凌踏上了前往云南的旅程,他辗转多次交通工具,经历九小时奔波,终于抵达元谋,那天阳光明媚,村口的大槐树下,他见到了已成为两个孩子父亲的尹正海,两人相对无言,眼中却已泛起泪光,三十年时光,将一个试飞员和一个牧童分别推向人生的不同方向,却又因一碗蛋炒饭而重新相聚。 信息来源:坠机遇险!歼-10首席试飞员寻29年前救命恩人.--2016-05-31 13:26.--中国军网
中国歼10首次实战,巴方零战损击落印度6架俄欧顶级战机中国的五代机歼20因为足
【1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