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开始了,印度媒体说自家在地铁施工中使用的盾构机是国产的,产地还标明是钦奈,可扒出来的真相让人嗤之以鼻。 印度又开始“上大分”了。最近,他们媒体又在吹牛,说自家地铁施工用的盾构机是“完全国产”,甚至大喇喇地标着产地:钦奈(Chennai),仿佛这是印度工业崛起的重大里程碑。 听着唬人,但一扒底儿,真相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原来那盾构机是中国造的,整整一台原封不动地进口过去,在钦奈“下了个货”,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就摇身一变成了“国产装备”。 这套路不新鲜,熟得不能再熟了。就像以前印度航天吹上天,说“我们是世界第四个登月的国家”,结果月球车摔了个四脚朝天,还怪地形复杂;这回盾构机也是一出戏码,先是铺垫得当,给民众灌输“我们制造业崛起”的甜头,让人麻木了、信了、沾沾自喜了,然后等媒体一放料,直接来个“国产重大突破”的狠招。 但真功夫一上秤,就原形毕露:盾构机的设计、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全是中国的;印度工人甚至连调试都搞不定,还得请中国工程师飞过去收尾。 为啥是这样?说白了,盾构机不是随便一堆钢铁的组合,它是工业体系最硬核的代表之一。涉及精密焊接、液压控制、电机驱动、刀盘材料、地质适应性算法这些技术门槛,没有几十年工业积累和成套供应链,根本造不出来。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盾构机第一大国,不是靠“嘴炮”,而是靠真刀真枪地打出来的。深圳、广州、杭州、北京这些城市地铁能像织毛衣一样修,靠的就是咱们自家的国产盾构机。而印度呢?连产能、技术都没到位,连刀盘都不敢自己铸,居然敢宣称“国产”,这不就是在给自己贴金? 这种“画皮式制造业”,说白了就是把进口零件或整机拉到本地,再贴个标签,像极了快餐店里打包回来的外卖,倒在自己盘子里就说“我做的”。这在国际供应链里很常见,但吹成“自主研发”“技术领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你可以说印度有市场、有潜力、有工程项目在推进,但你不能把别人的成果说成自己的,这是工业上的“碰瓷”。 更关键的是,这种“虚胖型发展”极易上头,容易让决策者对现实产生误判。媒体天天吹“国产盾构机”,政策上就真以为可以减进口、砍投资,结果一旦真要靠自己干,才发现产业链全靠进口,关键部件全靠别人,项目一耽搁,代价不是几句新闻稿能补回来的。中国这些年就吃过这类亏,才慢慢明白:核心技术,真买不来,真骗不了,只有自己闷头把一万个螺丝拧紧,才换得来整套系统的自主权。 所以今天的印度,说到底,是在用“宣传优先”的思路处理“工业硬伤”的问题。这就像打仗时还没造出子弹,就先印好报纸庆祝“弹药自给率达100%”,听起来热血沸腾,其实就是一出催眠。 中国走过这个阶段,吃过不少亏,现在才格外清楚“实打实”三个字的分量。印度这套路数,不新鲜、不实在、更不持久,就像有人靠美颜当网红,早晚得面对卸妆那一刻。 你觉得印度这样搞,是真自信,还是心虚?
反转太突然,巴铁重要城市受袭,第三方武装参战,印度不许挂国旗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