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锦州战况吃紧。蒋介石连续下令,让驻沈阳的国军主力北上增援,可卫立煌迟迟不动。
几十万兵力龟缩沈阳,任由锦州被围歼,有人说他是在执行中共的“关门打狗”计划,是共产党安插在国民党高层的“卧底”;也有人说他是识时务、懂军事的“老兵”,到底是卖主求荣,还是实在没得选?辽沈战役里,卫立煌的“按兵不动”成了个谜。
卫立煌原是蒋介石倚重的将领之一,从西北打到华中,抗战时期还担任西安行营主任,他不是草包,打仗有一套。
1947年,被调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接手杜聿明残破的防线,可这个接手来的不光是兵,还带了一身烂摊子。
国军在东北人心尽失,补给线被割断,空军靠美国,陆路靠天吃饭,仗怎么打都悬。
到了1948年秋,林彪集结数十万部队围锦州,东北战局进入白热化,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卫立煌,要他派主力增援。
三封电报接连发出,意思都一样:不能让锦州丢了,可卫立煌回话说:“兵员未整,尚需补充”,一句话把蒋气得不行。
再催,他说空军不给力;再催,说天不好飞不了,就这么拖了十来天,等蒋介石决定亲飞葫芦岛的时候,锦州已经完了。
杜聿明被俘,东北战线全崩,有人直接指卫立煌是“罪魁祸首”,台湾学者陈孝威在《为什么失去大陆》一书中说得狠:“他是不受节制的将领,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例子。”这话在台北一度传开,说他是共产党的人,“假装忠诚,实则通敌”。.
那卫立煌到底有没有“问题”?抗战时期,他跟中共确实交情不浅,1937年他驻扎山西、陕西交界时,跟八路军打过不少交道。
朱德、彭德怀这些人他都熟,见面不打官腔,一次,八路军弹药短缺,他批了整整两车送过去,还亲口说:“你们打鬼子也是为了国家。”朱德曾私下夸他:“虽非吾党,然心同道合。”
据法国归来的左派汪德昭回忆,1948年,卫立煌曾托他通过香港的中共地下党传话,说愿意“适当时机配合革命”。
这事一直没有实证文件,但有人说确有回电:“望其利用现职为革命便利。”这个说法,后来也被赵荣声卫的前秘书在回忆里提到,赵说,卫对国民党已经没信心了,有意另投。
可这段回忆也有问题,赵荣声并不是核心幕僚,也没留下书面证据,卫立煌的孙子卫智公开反驳,说祖父从未有过通共行为。
这些所谓的“回忆”是后人添油加醋,他强调,锦州不援,是因为东北兵力有限。
长春已经被困死人,锦州又被围住,沈阳再抽兵,就是放弃全部东北,绝非什么“卧底作为”。
从军事角度看,卫的“按兵不动”也不全是空穴来风,《辽沈战役研究》一书中提到,东北战局已到崩溃边缘,空军无法持续空投,铁路也被破坏严重。
主力一旦南下,极有可能被林彪各个击破,卫立煌的固守是保沈阳,也是保剩下的“基本盘”。
可也确实反常,锦州一打,他就几乎放弃反击,部队防线没扩没补,只收缩不进击。败局初定之后,他主动“请辞”,飞往北平中转,几个月后竟然辗转去了香港。
再之后,1955年,周恩来和朱德亲自把他接回大陆,不但没批斗,反而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待遇,比很多起义将领都高。
这个特殊待遇,让外界猜测更猛,还有一份1948年周恩来的电报被公开,里面说“卫立煌有争取可能,但暂无联系渠道”,这是明文写入中共中央文件的。
这句话说明,他当时并非“已为己用”,而是“在努力拉拢”,可也有人指出,如果真的没关系,为啥后来这么“好说话”地回大陆,还当了官?
杨尚昆日记曾记下:“卫已入党”,但这页纸后来从档案中被抽走,张鼎丞之女张九九也在回忆文章里提过:“杨叔叔说,卫是咱们的人。”
但她没法说出哪年入党,谁介绍,谁批的,这种“口头证词”太难站住脚,要知道,那年头想入党,哪是说说就能办的,哪怕你是卫立煌。
更怪的是,蒋介石对他态度也很冷淡,战后审查国军败局时,蒋一口咬定:“卫未战先退,失职严重。”可真要追责时,又没下狠手。
卫在香港住了几年,没人敢动他,有人说,是因为他知道太多事,也有人说,是蒋对这位老部下,始终有点留情。
卫立煌回大陆后,很少谈自己过去,写过一本《东北回忆录》,讲了辽沈战役的事,但写得很“官方”,不像私密记录。
他在书里说:“东北一役,非可力挽者也。”既不骂蒋,也不骂共,全篇都在说局势、讲天时地利,像是讲别人的事。
他最后死在北京八宝山,墓碑简单,没有党徽,没有军衔,只有一行字:“卫立煌将军之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就埋进这八个字里。
是不是卧底,到底通没通共,没人能给个确凿答案。
可他在辽沈战役的每个决策,每个迟疑,每个回避,早就成了这个大时代里最难解的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