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东归记4】第二章 霸陵惊魂(195年8月) 建安元年八月三日,献帝车驾抵达霸陵。这座汉文帝陵墓的享殿成为临时行宫,随行的二百余名官员挤在残破的庑廊下。原白波军首领杨奉控制西阙,这位曾与李傕同僚的叛将,如今顶着"兴义将军"头衔——去年七月他正是因不满李傕苛待,才带着这支黄巾余部转投朝廷。 堂堂大汉天子,现在却要黄巾军班底的杨奉军保护,不得不说这个世道颠倒到了何种程度。此刻杨奉正与车骑将军董承争夺粮草控制权,两派士兵在神道上推搡,折断的戈矛扎进汉文帝祭碑的篆文。 八月五日夜,灞水西岸亮起李傕军的火把。这些西凉旧部深知失去天子的后果:昔日董卓挟帝诏令诸侯的权柄,正随献帝东移而消散。郭汜部将崔勇用浸油箭点燃享殿,火光照亮他铠甲上的匈奴纹饰——李傕为阻东归,已许诺将弘农郡划给南匈奴右贤王。羽林郎王昌带三十死士用肉身阻火,焦臭中混杂着胡饼香气,那是西凉兵在烧烤抢来的太仆寺御马。 八月六日拂晓,侍中张喜在棺椁暗格藏好玉玺。这位七旬老臣深谙白波军盘算:杨奉虽受"兴义将军"封号,实为借护驾之名夺取河内粮仓。当崔勇的弯刀架在他颈上时,老人故意高喊"玉玺在渭水",纵身跃入灞河前的刹那,他瞥见杨奉部将李乐正暗中联络南匈奴——这些胡骑正是李傕用宫中珍宝换来的援军。 八月七日,白波军与董承部的矛盾彻底爆发。杨奉克扣河内太守张杨送来的粮车,董承带兵强闯军营搜出二十石粟米。对峙间探马急报:郭汜亲率五千轻骑绕道骊山,军中竟有匈奴左贤王的狼头纛。杨奉的坐骑被流矢射中,董承挥戟斩断套马索救其脱险,两人心照不宣——若天子落入匈奴之手,他们都将失去政治筹码。 八月七日夜,白波军偏帐内,李乐正用匈奴文书写密信。这个出身河东盐枭的悍将,始终认为护驾不如劫驾——若能挟持献帝投奔南匈奴,可比杨奉"兴义将军"的虚衔实在得多。案上摆着郭汜送来的定金:三枚未央宫瓦当,上刻"长乐未央"篆文,这是李傕特许他在河东开府的信物。 子时三刻,李乐亲信持狼牙箭为凭,潜入匈奴大营。右贤王去卑的使者提出:若献帝车驾转向北行,阴山脚下五千帐牧民皆可为兵。他们不知道,杨奉早在李乐帐中埋下眼线——那个每晚为李乐温酒的哑仆,实为董承安插的并州老兵。 次日黎明,当李乐带二百心腹扑向皇后车辇时,杨奉的环首刀已候在帐外。混战中,李乐佩刀砍断霸陵享殿的盘龙柱,飞溅的木屑划破伏皇后衣袖。董承之子董璜一箭射穿李乐咽喉,箭羽上绑着的正是昨夜密信残片。杨奉当众宣读李乐通敌罪状时,西凉军的战鼓已在五里外响起。 董承并非单纯的外戚,其妹董氏为灵帝美人,在十常侍之乱中救过幼年献帝。这个背景使他自诩"汉室纯臣",实则深谙乱世生存法则。 八月九日,献帝换上庶民葛衣登上牛车。伏皇后怀抱的"婴儿"实为裹在襁褓中的传国玉玺,这方蓝田玉刻的玺纽已沾满李乐叛军的血——昨夜杨奉亲手斩杀这个通敌部将,首级正悬在铜人原的残破基座上。
郦道元被活活渴死了,不是死在战场上,不是死于政敌的刀下,而是被围在一个没水的驿亭
【40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