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居然发现周总理的账户上在30年前存上了1.2万英镑,经过多年的利息叠加,如果账户的总金额已经达到了46.7万元之多。 说到周恩来,大家都不陌生。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一辈子为国为民,生活简朴得让人佩服,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多买。他那份清正廉洁的风骨,至今还是咱们心里的一杆标尺。而刘本堃夫妇,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他们是旅居英国的华侨,日子过得不错,但心里一直惦记着祖国。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着能为国家做点啥。 这对夫妇不是什么大富豪,但硬是把家底掏出来,凑了1.2万英镑。这在1952年可不是小数目,那年头英国普通工人一年工资也就几百英镑,他们这笔钱够普通人活好几辈子了。可他们没留给自己,而是想着支援祖国建设。 1952年,刘本堃夫妇把这1.2万英镑寄到了中国,收件人写的是周恩来。他们没留名,只留了个代号“RL”,还附了张字条,大意是“支持新中国建设”。周恩来收到这笔钱,眉头皱了老半天。因为来源不明,他压根没敢动,直接让人存进了自己的账户里,等着查清楚再说。 为啥没马上查?那时候国家刚起步,事情多得忙不过来,周总理日理万机,这事儿就先搁下了。账户里的钱就这么静静地躺着,年复一年,加上利息慢慢变多。直到1997年,中国银行搞内部审计,才把这笔“老古董”翻了出来。算下来,1.2万英镑已经滚成了46.7万元,翻了几十倍! 银行一看这情况,赶紧上报。毕竟这是周总理的账户,谁也不敢马虎。调查组马上成立,开始追根溯源,想搞清楚这钱到底是怎么回事。 查这笔钱可没那么简单。30年过去了,当年的线索早就模糊了。调查组先从银行记录入手,找到1952年的存款凭证,可上面只有“RL”两个字母,连个全名都没有。怎么办?只能往海外查。他们联系了英国的华人社团,翻看了当年的侨胞档案,还查了邮寄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英国一个老华侨的回忆里找到了突破口。这位老人说,当年刘本堃夫妇卖了房子和店铺,凑钱支援祖国,还特意嘱咐别留名。调查组又顺着这条线,查到了刘本堃的后人,证实了“RL”是“Red Love”的缩写,意思是对新中国的热爱。真相大白,这1.2万英镑正是刘本堃夫妇的毕生积蓄。 查清楚来历后,大家都松了口气。这笔钱不是啥见不得光的东西,而是海外华侨的一片赤诚之心。周总理没用这钱,也恰恰说明了他的原则——不明不白的东西,他碰都不碰。 真相水落石出后,这笔钱咋处理成了新问题。46.7万元在1997年也不是小数目,搁谁账上都得掂量掂量。最后,国家决定尊重刘本堃夫妇的初衷,把这笔钱捐给了慈善事业,专门用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比如修学校、建医院啥的。 这事儿传开后,不少人感慨万千。有人说,这钱从捐出来到用出去,隔了30多年,却一点没偏离初衷,真是奇迹。还有人觉得,周总理和刘本堃夫妇的精神,就像接力棒一样,传到了咱们这一代。
1997年,中国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居然发现周总理的账户上在30年前存上了1
混沌于浮云
2025-05-06 20:22:4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