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乔羽为《上甘岭》主题曲写歌词,半个月没写出一个字。出去散心,看见几个孩子嬉水,脑袋里一下子就跳出4个字,然后一气呵成就写完了歌词,可导演却要改掉这4个字“一条大河。” 乔羽那时候已经是圈子里有点名气的作词家了,写过《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样的金曲,功底绝对不差。可接到《上甘岭》这个任务,他心里还是犯了嘀咕。这电影讲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儿,主题曲得既接地气,又得有力量,还要让人记得住。乔羽知道,这不是随便写几句就能糊弄过去的。他在家琢磨了半个月,脑子都快炸了,还是没憋出一个像样的开头。那种感觉,就像憋着一口气吐不出来,难受得不行。 后来实在憋不住了,他就出去走走,想换换脑子。那天他路过水边,看到几个孩子在那儿玩水,闹腾得欢实。也不知道咋回事,乔羽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了“一条大河”这四个字。别小看这四个字,简单是简单,可一下就把那种宽阔、深沉的感觉勾出来了。他赶紧回家,趁着这股劲儿一气呵成写完了整首歌词。写完一看,嘿,自己都觉得挺满意。这歌词不光有画面感,还带着一股子普通人能懂的情感,特别贴合《上甘岭》里战士们的那种家国情怀。 可事情没那么顺利。歌词写好了,交给导演沙蒙一看,人家却不太买账。沙蒙觉得“一条大河”这四个字太普通,没啥特别的劲头,想改成别的词儿。他可能是觉得这歌词得更直接点,更能突出战争的紧张感吧。乔羽一听,心里肯定不乐意。他觉得这四个字是整首歌的魂儿,改了就没那味儿了。换成啥呢?“一条大江”?听着倒是气势大,可总觉得少了点啥。“一条小河”?更不行,太小家子气,跟《上甘岭》的氛围完全不搭。 乔羽也不是那种随便妥协的人。他跟沙蒙讲了自己的想法,大概意思是,这“一条大河”不是随便写的,它背后有深意。中国人谁没见过河啊?这河就是咱老百姓生活里最常见的东西,歌词里用了,既能让人觉得亲切,又能勾起对家乡的念想。战士们在前线打仗,心里想的还不就是身后的祖国、身后的家吗?再说,这四个字念起来顺口,唱起来也好听,改了反而画蛇添足。沙蒙听了,估计也觉得有点道理,最后没再坚持改,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这首歌后来取名叫《我的祖国》,配上刘炽的曲子,成了《上甘岭》里最亮眼的一部分。电影上映后,歌传开了,大街小巷都能听见有人哼“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歌词简单归简单,可就是能钻进人心里去。你说它咋就这么有劲儿呢?我觉得吧,乔羽的厉害就在这儿,他能把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不普通的感觉。半个月憋不出来一个字,最后却靠着一次散心写出经典,这不光是才华,还有他对生活的观察和琢磨。 说到这儿,得提一句,沙蒙想改歌词这事儿,也不能说他不对。他毕竟是导演,得从整部电影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乔羽更执着,也更有底气,最后证明他的选择没毛病。这首歌要是真改了,可能就没现在这么火了。创作这东西,有时候就是得坚持自己的感觉,不能随便听别人的,哪怕对方是大导演。 《我的祖国》火了之后,乔羽的名气也更响了。这歌不光是《上甘岭》的主题曲,后来还成了很多人心里的“国民金曲”。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你随便找个老一辈的人问问,谁不会哼两句“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歌词里头的情感,太真了,真到能让人一听就想起自己的根,想起自己的家。乔羽用这首歌证明了一件事:好作品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词儿,能打动人心的,才是真本事。 再想想那半个月的煎熬,再看看最后的结果,我有时候也在想,创作这东西是不是就得这么折腾?没那半个月的憋屈,可能也没后来的灵光一现。乔羽这人吧,真有点意思,他不是那种天生就啥都顺的人,但关键时候总能抓住机会。这让我觉得,搞艺术的,不光得有才,还得有韧劲儿。
一次比赛中,女歌手唱完台下一片掌声,巫启贤却说只是练习生水平,女歌手怒了,回怼:
【59评论】【33点赞】
广莫
作曲界大神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