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大量韩国人假期集体涌入上海,拖着拉杆箱看似旅游却另有目的,几乎不看美

吴能力聊意 2025-05-06 19:19:41

万万没想到,大量韩国人假期集体涌入上海,拖着拉杆箱看似旅游却另有目的,几乎不看美景也不吃美食,却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

2024年11月,中国突然对韩国实施了15天免签政策,政策一落地,上海街头的韩国人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这次五一,涌入中国的韩国人更是空前暴增,原本以为他们是来外滩看风景、去豫园吃小笼包的,结果人家行李箱一放,直奔超市而去。

要说韩国人为什么这么爱逛中国超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物价差。韩国的物价高得离谱,一颗苹果能卖到68块人民币,一棵大葱也要16块,普通上班族月薪也就一万多块,扣完房租水电,买两根葱都得掂量半天。

反观中国,上海超市里的夏威夷果10.9元一包,韩国要卖20多;江小白小瓶装15块一瓶,韩国代购价能翻三倍。

韩国游客一算账,发现从中国背零食回去比在本国买划算太多,于是乎,超市里的三只松鼠、奥利奥、百醇饼干成了他们的“必买清单”,有人甚至一次扛走三四箱。

汇率也是个关键因素,现在100块人民币能换19147韩元,韩国人拿着韩元在中国消费,就跟“打了七折”似的。他们刷着信用卡,支付宝一扫码,1000块人民币的东西,换算成韩元才19万,感觉跟不要钱似的。

再加上韩国信用卡单笔消费超过200元人民币要收手续费,所以他们宁可分五次结账,也要把每单控制在200元以内,精打细算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相应超市的服务也跟着“卷”起来了,平型关路的大润发专门在入口处贴出韩语热门商品榜单,货架上的菠萝、西瓜都用韩语标注“免费削皮切块”。空中轨道传输商品的“黑科技”,在韩国人眼里就跟变魔术似的,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超市还贴心地印了中韩双语打车标识,告诉韩国游客去机场、市区要多少钱,生怕他们迷路。

社交媒体在这儿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韩国博主在网上疯狂安利上海超市,说这里是“零食天堂”“物价洼地”,还详细列出每家超市的必买清单。

有个韩国游客不小心走错了超市,发现没有韩语标识,硬是打车半小时跑到博主推荐的那家,更夸张的是,有人在超市直播带货,边逛边喊:“家人们快看,这个蛋黄酥在韩国要卖30块,这里只要10块!”

韩国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在悄悄变化,他们越来越喜欢“可爱经济”,上海的名创优品、田子坊小店成了他们的“打卡圣地”。大白兔奶糖、旗袍造型的钥匙扣、手工蜡烛,这些在韩国能卖高价的“网红商品”,在中国超市里随便挑。

有个韩国大学生一口气买了十几包大白兔奶糖,说是要带回去当伴手礼,“在韩国,这可是奢侈品!”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里面有“小心机”,韩国国内经济不景气,物价涨得比工资快,年轻人压力大,来中国购物成了他们缓解焦虑的方式。

有人开玩笑说:“在韩国赚韩元,在中国花人民币,瞬间感觉自己成了‘富豪’。”还有人怀疑这是韩国代购的新套路,毕竟免税店跟代购商闹得不愉快,直接来中国采购更划算。

不管怎么说,这股“超市购物潮”让上海的超市业绩蹭蹭往上涨,大润发的休闲食品科成了上海区第一,百醇饼干一天能卖8到10箱,连小瓶装的江小白都被抢空了。超市经理笑着说:“现在员工都会用英语喊‘支付宝’,连保洁阿姨都能用韩语说‘欢迎光临’。”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隐忧,韩国游客大包小包地采购,会不会影响本地人的生活?超市的货物会不会被抢购一空?有人担心这只是“昙花一现”,等免签政策结束,韩国人就不来了。

但不管怎样,这场“跨国购物狂欢”,让我们看到了中韩之间的经济差异,也见证了年轻人的消费智慧。

0 阅读:241

猜你喜欢

吴能力聊意

吴能力聊意

每天分享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