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经销商再加价3、4万,桑塔纳最后的价格竟然直接高达20多万,但尽管如此桑塔纳在日后依旧很受大家的欢迎,而且还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款传奇车型。 1983年,上海安亭,简陋的厂房里,七名工人汗流浃背,围着一堆编号零散的零件忙碌。 他们手里攥着德国大众寄来的5200个零件,任务是拼出一辆前所未有的轿车——桑塔纳。没人敢懈怠,因为这不仅是辆车,更是国家工业的希望。 厂房外,尘土飞扬的土路上,几个老工人偷偷议论:“听说这车得卖20万,谁买得起啊?”可没人想到,这辆车日后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彻底改变中国汽车的命运。 时间倒回1978年,北京的秋风里,一支中国考察团踏上了德国的土地。团长仇克,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的经理,肩上扛着个大任务:为中国找一辆能“站住脚”的轿车。 那会儿,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停留在“红旗”和“解放卡车”的时代,轿车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德国大众的会议室里,董事长史密斯抛出了桑塔纳的合作方案,但条件苛刻:中国得包销所有生产的车,还要给德方15%-18%的分红。 谈判桌上,气氛剑拔弩张。中方有人拍桌子:“凭什么让我们全盘接受?”可仇克却眯着眼,脑子里算着另一笔账。他知道,桑塔纳不是普通的车,它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敲门砖。“签吧,这车有戏。”仇克力排众议,拍板签下协议。他赌的不是眼前的得失,而是未来的市场。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五年后的1983年,上海安亭的厂房里,首辆桑塔纳CKD(全散件组装)轿车摇摇晃晃下线。 七名工人整整干了一周,硬是把5200个零件拼成了一辆车。车身线条流畅,内饰简洁却透着股“洋气”。当它第一次开出厂房,围观的工人爆发出掌声,有人甚至红了眼眶。那一刻,他们拼的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梦想。 可这辆车的价格,却成了个大问题。德国人最初建议定价8万元,觉得这价在中国已经够高了。可中方却主动把价格提到16万,理由是“不能让洋车显得太便宜,砸了质量的招牌”。结果到了市场上,经销商一加价,桑塔纳的价格直接飙到20万! 要知道,80年代初,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20万能买一套北京的四合院!舆论哗然,有人骂:“这车谁买得起?摆明了坑人!”可奇怪的是,桑塔纳愣是供不应求。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甚至出租车公司,排着队抢购。为什么?因为桑塔纳的质量,确实“硬”。 “开不坏的桑塔纳”,这句日后流传的广告语,80年代就有了苗头。桑塔纳的底盘扎实,发动机耐用,哪怕在坑洼的土路上跑几年,照样稳如牛。 1985年,上海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司机老李开了辆桑塔纳,跑了30万公里愣是没大修过。他逢人就吹:“这车,省油还抗造,换别的车我都不干!”渐渐地,桑塔纳成了身份的象征。 开着它出门,路人投来的目光都带着几分羡慕。70%的桑塔纳卖给了政府单位,剩下的被企业高管和少数“万元户”抢光。20万的天价,非但没吓退买家,反而让桑塔纳成了“高档车”的代名词。价格高,归根结底是因为桑塔纳“洋气”的另一面——国产化率低得可怜。 1983年,第一批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只有2.7%,几乎全靠进口零件拼装。成本高不说,关键技术还捏在德国人手里。 中方急了,尤其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他拍桌子定下目标:“三年内,桑塔纳国产化率必须到60%,否则上汽大众关门!”这话不是玩笑,朱镕基亲自挂帅,成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拉着全国上百家零部件厂一起干。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桑塔纳有5200个零件,涉及上百种工艺。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连个合格的座椅弹簧都造不出来。 1984年,上海一家小厂接到任务,要仿制桑塔纳的座椅内饰。厂长带着工人连轴转了仨月,试了上百次,愣是没达到德方的标准。急得厂长头发都白了一圈。 最后,他们跑到德国,偷师人家的生产线,才勉强过关。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7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飙升到60%,到90年代末,更是达到98.9%。座椅、轮胎、玻璃,甚至发动机,都变成了“中国造”。 这不仅让桑塔纳的价格逐渐亲民,还带动了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比如延锋内饰,后来成了全球知名的供应商。朱镕基后来回忆:“桑塔纳是我们工业品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少数代表。”这辆车,硬生生把中国汽车工业拽进了现代化。
《识时务者为俊杰———日产N7》日产N7最近以认清现实的定价获取了很多关注,事实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