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日,也门胡塞武装发射的一枚导弹,精准的落在了以色列特拉维夫本 - 古里安国际机场。胡塞武装的这一行动,瞬间打破了这一区域的平静。
尽管此次袭击并未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但却如同一颗核弹,在国际航空网络中激起了千层浪。事发后,包括瑞士航空、汉莎航空、法航等约20家外国航空公司,出于对安全因素的深度担忧,纷纷果断宣布暂停飞往以色列的航班。 而一些航班甚至在临近目的地时,被迫紧急折返,比如,一架已进入约旦领空的印度航班,在事发后,不得不紧急掉头回国。而一架在马德里准备起飞的欧洲航空航班,也只能取消行程,甚至就连塞浦路斯总统的专机,也因机场临时关闭,被迫推迟了对以色列的正式访问。
面对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以色列交通部长米里·雷格夫紧急出面表态,称政府正与外国航空公司和航空当局展开“全天候”紧密合作,全力以赴恢复国际航班服务。 目前,虽仍有约30家外国航空公司和3家本土航空公司在艰难维持正常运营,但此次袭击带来的心理冲击,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以色列的航运业产生持续的影响。 据悉,此次胡塞武装所使用的“巴勒斯坦 - 2型”高超音速导弹,经证实是伊朗“征服者 - 2”的改进版本。这款导弹的末端机动速度高达15马赫,如此惊人的速度,直接突破了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铁穹”系统的拦截上限。 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凭借此类先进武器,已向以色列发动183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通过“陆海双线威慑”,清晰地展现出伊朗借代理人战争消耗以色列防御资源的战略意图。 胡塞武装此前多次威胁要对以色列实施“空中封锁”,而此次相对成功的袭击,无疑将大大增强他们的威慑自信。
对于以色列而言,本 - 古里安机场是其连接全球的“空中命脉”,承担着该国90%以上的国际旅客运输和货物往来重任。航班的大面积取消,好比是一记重锤,不仅将使得以色列成千上万的游客陷入滞留境地,更将给以色列的旅游业和商务往来带来沉重打击。 对于这一情况,以色列外交部不得不紧急开设热线,为那些滞留海外的国民提供必要帮助。而国内唯一的大型航空公司埃尔阿尔(El Al),此刻面临的处境却极为微妙,一方面,由于其他航空公司停飞,其市场份额短期内有所扩大,股票随之上涨,而另一方面,却因被指责“趁乱涨价”,遭到舆论的猛烈抨击。
此次事件无疑是无情地暴露出了以色列在长期冲突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当胡塞武装凭借先进的远程导弹技术,持续对民用设施发动攻击,这个一向以“铁穹”防御系统自豪的国家,不得不直面自身防空能力的局限。 就目前情况来看,此时的内塔尼亚胡政府无疑是腹背受敌,一方面既要在军事上艰难应对加沙和也门的双线压力,而另一方面又要在民生层面安抚民众情绪、努力维持国际交通枢纽的正常运转,可谓是左右为难,举步维艰。
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导弹袭击带来的远不止航班取消的麻烦,更是对日常生活的持续且深刻的冲击。频繁拉响的防空警报、弥漫在机场的不安全感,以及可能长期存在的航班缩减状况,正一点点消磨着社会对长期战争的承受能力。 此次胡塞武装“以小博大”的战术,再次让国际社会清晰看到,在中东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冲突点,都有可能引发波及全球的连锁反应。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机场或许终将恢复运行,部分航班也可能逐步重启,但此次事件所留下的阴影,短期内注定难以彻底消散。 以色列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与维持国际互联互通之间寻得平衡,国际社会又能否切实有效地遏制冲突的进一步外溢,都将成为接下来观察中东局势发展的关键切入点。而对于普通旅客和民众来说,他们内心最迫切的期待,或许仅仅只是机场屏幕上那令人揪心的“航班取消”通知不再频繁闪烁,自己能够安心地踏上回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