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谁知,许剑霜回信却

安卉的 2025-05-06 14:53:24

1935年,红军过大凉山,刘伯承致信川军许剑霜:“让个路!” 谁知,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1935年5月的川西,许剑霜攥着刘伯承的亲笔信,指节在羊皮地图上掐出月牙形的凹痕,现在,德昌城头的烽烟尚未散尽。 可是,城外却传来红军嘹亮的号子——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竟真的踏着雪山草地来了。 十三年前泸州起义的烽火,此刻在他眼前灼灼重燃,1926年冬,当刘伯承在忠山之巅挥动起义大旗时,他不过是二团三营的少校营长。 那时节,沱江两岸的炮火映红了半边天,他带着弟兄们死守百子图防线,四十昼夜未解铠甲,粮秣断绝时,是刘伯承摔了酒杯高喊:"把最后一口粮留给百姓!" 他们便嚼着草根,将仅存的米汤分给啼哭的婴孩,而今,城外的红军正用同样的川音唱着《国际歌》。 许剑霜抚过腰间佩剑,昨夜侦察兵送来的情报在烛火下泛着青白: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大军围剿,大凉山已成天罗地网。 所以,他太清楚德昌的地理位置——这座扼守金沙江的古城,是红军最后的生命线,"旅座,刘文辉的密探到了。" 副官的通报惊醒了回忆,许剑霜将信纸投入炭盆,火苗腾起的瞬间,他仿佛看见1928年那个血色黄昏。 当年突围时,袁品文的断后部队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是刘伯承拽着他翻过城墙缺口,此刻,同样的生死抉择横亘眼前: 放行红军,便是与南京政府彻底决裂;阻击,则要亲手将故人推向绝境,三日后,德昌南门响起零星的枪声。 只是,许剑霜故意在城头暴喝:共军主力南窜,给我往死里打! 暗地里,却将重炮调离北岸,让出通往安顺场的栈道,当第一面绣着镰刀锤头的红旗掠过城墙,他站在瞭望塔上,望着红军战士们背着伤员鱼贯而过,忽然想起1934年西昌那场误会。 那时他因红军借道信件被误投总部,险些被刘元璋枪决,若非邓廷旅暗中相助…… "许旅长好算计!" 刘文辉的电报员拍着桌子闯进来时,许剑霜正对着作战图假意部署追击,他慢悠悠呷口茶,茶碗里浮着几粒焦黄的米粒——就像1927年守城时,百姓们偷偷从墙缝塞进来的口粮。 电报员摔门而去后,参谋长压低声音:真要放他们走? 许剑霜用剑柄敲敲地图上延安的位置,那里还留着当年抗大的墨迹,只是后俩,1947年重庆渣滓洞的铁窗下,许剑霜数着砖缝里的青苔,忽然笑出声来。 方靖的军法处至今没想明白,当年德昌城外为何连具红军尸体都找不到,他们更不会知道,那些"被俘"的红军伤员,正裹着川军军服躺在城东药铺里养伤。 此刻听着远处松林坡的枪声,他摸出怀表,那是1927年守城成功时,刘伯承亲手镌刻的纪念。 1950年春,许剑霜站在泸州军分区礼堂的讲台上,望着台下年轻军官们胸前的"八一"徽章,五十五年前,他正是在这座城市考入讲武堂。 四十四年前,他在这里举起起义的义旗、十五年前,他在这里送走最后一批地下党员。 此刻,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棂的防空条,他忽然想起大凉山巅的流云——那些在生死夹缝中飘摇的岁月,终究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 礼堂外,中和街的槐树正在抽芽,许公馆的青砖墙上,弹孔早已被岁月抚平,唯有门楣上"民主之家"的牌匾,在春风中轻轻作响。 许剑霜抚过胸前省人大代表的证章,恍然看见1926年那个雪夜,刘伯承披着军大衣站在忠山亭下,对他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两个人的相遇和互相帮扶下的情谊,正是最难能可贵之处,即便会被自己这边有些人猜忌,他们依旧做出了最忠义之选择,没有冲动,都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举。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