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得知国军抗日名将谢晋元的遗孀带着4个孩子流浪街头后,心生不忍,指示:“给她安排一栋房子吧。” 消息传到负责安置工作的同志耳中时,他们正挤在临时办公室里吃冷馒头。一听这话,老李把馒头往桌上重重一放:“谢将军当年死守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枪声震得鬼子都胆寒,他的家人不该受这份罪!”
几个人立刻放下手头的事,骑着二八自行车,在上海的弄堂里来回穿梭,一家家打听,终于在虹口区找到了蜷缩在破庙里的凌维诚母子。 那时正值深秋,凌维诚的棉袄补丁摞补丁,最小的孩子还在襁褓里,冻得小脸通红。看到穿军装的人走进来,她下意识把孩子护在身后,眼神里满是警惕。
当听说陈毅司令员要给他们安排住处,这位经历过丈夫被叛徒刺杀、独自拉扯孩子流浪的坚强女人,突然捂住脸,蹲在地上痛哭起来。泪水混着庙里的灰尘,把她的手都染花了。 几天后,一辆军用吉普车停在一栋小洋楼前。凌维诚攥着衣角,迟迟不敢下车——这楼青砖红瓦,还有个小院子,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简直像做梦一样。
工作人员笑着打开车门:“嫂子,快进去看看,陈司令特意交代,要找个离学校近的地方,孩子们上学方便。”走进屋子,崭新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厨房里米面油盐一应俱全,墙上还挂着毛主席画像。 开学那天,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脸蛋洗得红扑扑的。邻居们站在弄堂口议论:“这就是谢将军的孩子啊,他爹可是大英雄!”孩子们骄傲地挺起胸膛。凌维诚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远去的背影,想起丈夫牺牲前常说的“保家卫国”四个字,眼眶又热了。 后来,陈毅路过这片街区,特意绕到谢家门口。看到院子里晾晒着干净的衣裳,窗台上摆着孩子们种的小花,他笑着对随行人员说:“咱们打天下,不就是为了让这些英雄的家人,能过上安稳日子吗?”这话传到凌维诚耳朵里,她连夜蒸了一笼馒头,非要让孩子送到部队去。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刻,这栋房子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像一座灯塔,照亮了英雄遗属的生活,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它无声诉说着: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人,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份跨越阵营的敬意与关怀,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海纳百川的胸襟,也让“英雄”二字,有了更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