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原水利部副部长、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刘向三到安徽亳州参加淮河水利会议。也是在出席会议期间,刘向三偶然听人说起,距离亳州大概15公里就是鹿邑,他一下子就想起来当年有个牺牲的老战友、原中央红军干部团连长云宗连就是鹿邑人。 会议间隙,刘向三坐在房间里,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那时的云宗连,不过二十出头,浓眉大眼,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长征路上,他带领着连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多少次出生入死,却总是乐呵呵地安慰战友:“这点困难算啥,等革命胜利了,咱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想到这儿,刘向三的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立刻打听起前往鹿邑的路线。身边的工作人员劝他:“刘老,会议日程这么紧,您要是去鹿邑,怕是会耽误不少事儿。”刘向三却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当年宗连为了革命把命都搭上了,现在好不容易知道他老家在哪儿,说啥我也得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刘向三就带着几个随行人员,坐着车往鹿邑赶。一路上,他不停地念叨着云宗连的故事,从他如何带着战士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到在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自己身负重伤还坚持战斗。车子颠簸在乡间小路上,刘向三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他不知道云宗连的家人是否还在,也不知道能否找到埋葬老战友的地方。 到了鹿邑,刘向三顾不上休息,就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挨家挨户打听云宗连的消息。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他们找到了云宗连的侄子。老人听说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是叔叔当年的战友,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刘向三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俺叔走得早,家里人只知道他跟着红军走了,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他到底埋骨何方……” 刘向三跟着老人来到云家老宅,看着那破旧的土坯房,想象着当年云宗连从这里走出,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心中感慨万千。他决定要为老战友做点什么。回到北京后,刘向三四处奔走,收集云宗连的英雄事迹,还联系相关部门,希望能为云宗连修建一座纪念碑。 几年后,一座刻着“革命烈士云宗连”的纪念碑矗立在鹿邑的土地上。刘向三再次来到这里,抚摸着碑上的名字,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年轻英勇的战友。
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英雄的名字或许会被遗忘,但总有人记得他们曾经的付出。刘向三用自己的行动,让一个被时光掩埋的故事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让后人知道,正是无数像云宗连这样的英雄,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
用户63xxx13
英烈万岁
平平淡淡
毋忘英烈!
直挂云帆济沧海
感谢有记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