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亚萍尴尬的回答:“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1997年,邓亚萍告别了乒乓球赛场,转身迈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那时候她24岁,已经是国乒界的“大佬”,名字后面跟着一串长长的荣誉清单。不过,当她站在清华的第一堂英语课上,被老师问到“你英语咋样”时,她倒是挺实在:“我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呢!”这一下子,她从球场的“大佬”变成了课堂上的“小白”。 邓亚萍去清华可不是一时兴起,那是她琢磨好久的决定。虽然她在体育界混得风生水起,但一说到知识,她几乎就是张白纸。退役前,她的日子就是训练和比赛,外语啥的压根儿没时间学。进了清华,语言这关她得过,不然咋毕业啊?这事儿听起来既让人吃惊又让人佩服:一个世界冠军,居然要从头开始学字母! 邓亚萍的学习之路那叫一个坎坷。她天天花大把时间背单词、抠语法,别人一小时搞定的事儿,她得花三倍甚至更多时间。为了补上短板,她还专门请了英语老师,从发音到拼写一点点死磕。不仅如此,她把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兜里随时揣着小本子记新词,听不懂课就录音回来一遍遍听,还主动找同学用英语聊天,哪怕说得结结巴巴也不带停的。这种“笨鸟先飞”的法子虽然简单,但因为坚持,显得特别牛!除了英语这门外语,邓亚萍还得搞定清华那些让人头大的专业课。天天熬夜,压力比山还大,可人家愣是没撂挑子。靠着当运动员那会儿的倔强劲儿,她把每次栽跟头都当成了加油站,一点点把差距给磨平了。一开始,她是“字母盲”,后来呢,读教材跟喝水似的,写论文也嗖嗖的,本科、硕士、博士,一路绿灯,这干劲儿,让周围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邓亚萍的故事为啥这么打动人心?因为她身上那股子劲儿,咱们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正视短板,敢于改变。她既不是天才,也没走啥后门,就是靠着一天天死磕,不停地努力。就凭这“永不言败”的范儿,她不仅在乒乓球桌上创造了神话,还在人生的另一片江湖里,再次闪亮登场,证明了自己。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
澹秋共长澜
2025-05-06 13:01:2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