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找到张樾丞,让他刻制开国大印。大印刻好后,张樾

平南 2025-05-06 12:46:4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总理找到张樾丞,让他刻制开国大印。大印刻好后,张樾丞做了个特别处理 —— 留边。这一举动背后的心思,让人不得不佩服。

当时的北平,到处都在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筹备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都马虎不得。其中,刻制开国大印是关键任务。

这枚印章可不一般,它代表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权威,以后每份重要文件都得靠它盖章生效。

周总理亲自负责大印的事。他心里清楚,这活儿得找个手艺好、靠得住的人。挑来选去,他想到了张樾丞。张樾丞在篆刻行里名气很大,手艺精湛,做人也踏实。

周总理特意去他家说明来意。张樾丞一听,既觉得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他知道,手里要刻的不是普通印章,是新中国的 “脸面”。

“张先生,这枚印章关系国家大事,容不得半点差错。” 周总理握着张樾丞的手,眼神里满是信任。

张樾丞点点头,语气坚定:“总理放心,我一定用心刻,保证让国家满意。”

开始刻章,头一关就是选材料。按老传统,印章多用玉,显得气派。可张樾丞没这么想。

他在书房里转来转去,盯着桌上的黄铜摆件琢磨:“玉看着好,但不耐磨。新中国刚起步,一切都要讲究实用。印章天天用,得经得起磨损。黄铜结实、耐用,正符合国家踏实做事的风格。”

他提出用黄铜做印材,有人不同意,觉得黄铜不够高级。

张樾丞耐心解释:“咱们不能只图好看,得看实际用处。这印章是用来办公的,不是摆着看的,耐用才是关键。” 大家听了,虽有疑虑,也觉得他说得在理。

材料定下来,接着选字体。用哪种字体既庄重又清楚,还能体现国家威严?张樾丞翻了不少资料,研究各种字体特点。

最后,他选定宋体。宋体横平竖直,笔画规整。印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几个字,一目了然。

“这字体和国家一样,规规矩矩,不搞花架子,一盖章就有权威。” 张樾丞跟家人解释。

材料和字体都定好了,开始正式刻章。这可不是轻松活儿,张樾丞全身心投入。别人刻章凭经验,他却拿尺子量,每一刀都反复琢磨,力求刻得深浅一致、边缘整齐。

眼瞅着大印快刻完,张樾丞做了个意外决定 —— 给印章留边。留边在篆刻里常见,一般是方便调整,但张樾丞这次留边另有目的。

他担心有人仿造国印,就想出个办法:在印章四角刻四座半毫米高的 “小高台”。这样一来,印面不平整,别人就算看到印章,也看不清全貌,更没法仿制。

“有了这几座‘高台’,特务想造假都难。这是在给国家的安全上把锁。” 他跟儿子们说。

刻章期间,张樾丞严防死守。除了他和两个儿子张少丞、张幼丞,谁都不让进工作间。

父子三人足不出户,整整三个月,一门心思扑在刻章上。搬料、打磨、刻印、封章,每个步骤都仔细检查。张樾丞还把所有设计底稿收起来,交货前一把火烧了,确保不会泄密。

大印终于刻成。装盒密封时,张樾丞松了口气。这三个月就像打了一场硬仗,他们用手艺和智慧,给新中国打造了一道安全防线。

启用大印那天,现场庄严肃穆。专人用磨石慢慢磨掉印章四角的 “高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磨完后,第一枚印盖在《土地改革法》上。“啪” 的一声,油墨印下,文件即刻生效。从 1949 年到 1954 年,重要文件、命令都得盖上这枚印章才作数。

为感谢张樾丞,政府要给他重赏。他却摆摆手拒绝:“这是我该做的,国家刚起步,钱要用在刀刃上。”

他家里没摆过一枚自己刻的章,也从不提刻大印的功劳,功成身退,干干净净。

生活里,张樾丞对徒弟们一视同仁。徒弟来了,一起吃饭;徒弟生病,他掏钱看病,从不问来历。

看到有人日子过不下去,他就从家里拿米接济,自己却吃得简单。一边为国家刻国印,一边帮身边人,张樾丞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心怀家国。

张少丞、张幼丞跟着父亲全程参与刻制开国大印。在父亲影响下,他们明白,篆刻不只是门手艺,更是份责任。兄弟俩把父亲的认真劲儿传承下来,一代代守着这份对国家的担当。

如今,开国大印静静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着新中国一路走来,虽然不再使用,但盖过的每份文件,都记录着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

文物专家说:“留边,留下的是中国手艺人的魂。” 这魂,是精益求精的匠心,是隐功埋名的初心,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紧相系的赤子之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像张樾丞这样的手艺人,用双手和心血为国家建设出力。他们不图名利,默默奉献,这份精神永远值得铭记,激励着后来人继续为国家奋斗。

0 阅读:258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