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东北,一家三口被日军押到刑场。5岁的小男孩目睹父亲被斩首,他忍着泪水,摸摸母亲的脸说:“妈妈,我不害怕,一会儿你抱紧我。”
通化城外的山沟子里,30多岁的王凤阁被麻绳捆得结实,日本兵拿刺刀顶着他的后腰,身后跟着他媳妇和刚满五岁的儿子小金子。
老百姓被刺刀逼着围在刑场边上,眼睁睁看着这位让日本人恨得牙痒痒的抗日司令被按在地上。
提起王凤阁这人,人们对于他的印象就是骨子里带着倔劲,他家在通化算得上殷实户,祖上攒下百十亩地,在私塾念了六年书,后来进新式学堂读中学,放学回家还跟护院师傅学拳脚。
二十岁那年他穿上军装进了汤玉麟的奉系队伍,寻思着当兵吃粮总比在家种地强。
可混了几年发现,这些当官的打仗不是为了抢地盘就是捞油水,老百姓照样饿得啃树皮。
1931年秋天沈阳城北大营的炮声一响,王凤阁彻底坐不住了,他卷起铺盖跑回通化老家,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二十匹骡马、三百担粮食,连媳妇陪嫁的银镯子都换成子弹。
第二年开春,他在孤山子镇拉起了队伍,队伍中有扛锄头的庄稼汉、戴眼镜的教书先生,还有被日本人开除的铁路工人。
别看人少,打起仗来真不含糊,他们半夜摸进日伪军的炮楼,不光把人家的枪械库搬空了,还把牢里关着的抗日的都放了出来。
而他打仗的能耐,周边人都有目共睹,更是心服口服,有回日本人从临江运矿砂的火车,被他带着人在老岭沟给掀翻了。
铁轨底下埋的炸药是自制的,威力不大但动静吓人,吓得押车的伪军抱着脑袋往林子里钻。
还有次在凉水河子,他领着百十号人跟五百多日伪军兜圈子,把对方拖进山沟里冻了两天两夜。
而他的举动也彻底惹恼了日本人,1936年冬天直接调来关东军精锐围剿,王凤阁带着队伍退守老虎顶子山,那地方三面悬崖就一条道。
日本人用飞机往山上扔炸弹,大炮把石头都炸成粉了,守到第七天,粮食吃光了就啃树皮,子弹打没了就搬石头砸。
最后日本兵踩着同伙的尸体往上冲,王凤阁右手被打断两根指头,血糊得睁不开眼,这才被按在地上。
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竟连他的家人都不放过,把王凤阁他老丈人一家子都逮了,押到阵前喊话。
老头儿扯着嗓子喊:"姑爷别管我们,多杀几个鬼子!"王凤阁在山头上看得真真的,咬着后槽牙没吱声。
后来他媳妇抱着孩子说要跟着队伍走,王凤阁摆摆手:"跟着我死得快。"可娘俩死活不走,在山沟里东躲西藏了半年多。
刑场上那天的情景,活下来的老乡记了一辈子,日本人把王凤阁按在木墩子上,指挥刀举起来的时候,小金子攥着母亲的衣角说:"妈,我闭着眼就不怕。"话没说完刀就下来了,血溅出去三尺远。
孩子母亲的身子晃了晃,日本兵照着她后背就是一枪,五岁的娃娃趴在爹妈身上,一家人无一幸免。
后来通化城的老百姓偷着把他们一家三口的尸首埋了,怕日本人发现,连个坟头都不敢堆。
直到解放后,才在玉皇山给立了碑,现在去通化烈士陵园还能看见,王凤阁的铜像右手缺俩指头,跟当年受伤的位置分毫不差。
边上则是他的媳妇抱着孩子的石像,五岁的小金子永远定格在抬头看妈妈的模样。
东北抗联的老战士回忆,像王凤阁这样的队伍当年有几十队,他们没飞机大炮,吃的是冻硬的窝头,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棉袄,但就是这些人,拖住了关东军十多万兵力。
1937年,日本人为了剿灭抗联,光是通化地区就修了八十多个碉堡,可见被折腾得多惨。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1年4月23日《学习教育大家谈(十二)| 英模精神永在心 踏实作为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