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北京城暑气蒸腾,病毒学家顾方舟在实验室里攥着试管的手直冒冷汗。玻璃管

文史充点站 2025-05-06 12:21:59

1959年的北京城暑气蒸腾,病毒学家顾方舟在实验室里攥着试管的手直冒冷汗。玻璃管里晃动的淡黄色液体,即将被他灌进刚满周岁的儿子嘴里——这管脊髓灰质炎疫苗要是出问题,轻则瘫痪重则致命。窗外知了扯着嗓子叫唤,襁褓中的顾烈东咯咯笑着抓住父亲的白大褂,全然不知自己正成为改写中国医学史的关键样本。 二十世纪中叶的江苏南通正经历着看不见的战争。1955年夏天,1680名儿童突然肢体瘫软,466个家庭永远失去了孩子的笑脸。这种被民间称为"小儿瘫"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正以每天瘫痪300个孩子的速度席卷全国,当时的防疫站记录显示,有位母亲背着四肢绵软的孩子跑遍半个中国,最终在郑州火车站拦住穿白大褂的旅客就问:"大夫,能治我娃的瘫病不?" 刚从苏联学成归国的顾方舟,在莫斯科见过这种病毒制造的惨剧,他带回的行李箱里除了换洗衣物,还塞着苏联导师赠送的活疫苗原液——这管价值堪比黄金的液体,将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疫苗的起点,当时国际疫苗市场被美苏垄断,美国灭活疫苗每针三美元的天价,相当于普通工人两月工资,而苏联工艺复杂到需要专用冷藏车运输。 昆明郊外的花红洞成了抗疫前线,顾方舟带着团队住进四面漏风的木板房,实验用的恒河猴得自己喂养,精密仪器是苏联专家撤离时砸剩的残骸。 有回暴雨冲垮猴舍,二十多个研究员漫山遍野逮猴子的场景,被当地老乡当成奇观围观了半个月,这群"现代神农"最奢侈的装备是算盘,某次核验数据时三十多人打算盘打到深夜,噼里啪啦的声响惊得夜枭都不敢落脚。 疫苗研发到人体试验阶段,顾方舟的骚操作让同事惊掉下巴,他仰脖灌下首批疫苗原液,擦着嘴说:"我这178的个头,够当三个小孩的试验样本。"七天后活蹦乱跳的他盯着实验记录发愁——成年人自带抗体,真正的考验在婴幼儿身上,彼时妻子李以莞正在外地出差,这位病毒学家的儿子,就在父亲颤抖的手中被喂下了全中国第一口活疫苗。 "当时要是有测谎仪,我心跳能震碎表盘。"顾方舟多年后回忆,给儿子喂药那十天,他睡觉都支棱着耳朵听呼吸声。实验室日志记载,那段时间所有研究员的子女都成了"小白鼠",有个工程师的双胞胎女儿喝下疫苗后,父亲连夜做了二十页观察笔记,字迹紧张得堪比心电图。 1960年问世的液体疫苗遭遇现实暴击。偏远山区的赤脚医生背着冰块运送,开盖时发现已变成"菌菇培养液";城里的孩子宁肯挨针也不愿喝苦药,急得顾方舟对着糖果铺子发呆,某天瞥见小贩捏糖人,他拍腿大喊:"把疫苗冻干裹糖衣!"这个灵感催生出风靡半个世纪的糖丸,孩子们排队领"甜药丸"的场景,成为八十年代防疫站经典画面。 数据见证奇迹:1965年全国报告病例锐减至万分之0.046,2000年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当年试药的小顾烈东如今是健康的中年人,有次陪父亲重访昆明基地,看着当年关猴子的山洞调侃:"您拿亲儿子试药这事,放现在得算家庭伦理剧素材。"老爷子眯眼笑答:"要没你这活体说明书,哪来后面几亿张健康证明?" 2019年国家勋章颁授仪式上,92岁的顾方舟已不能亲临,夫人李以莞抚摸着"人民科学家"奖章,想起丈夫临终前念叨的"糖丸保质期还能再延长"。如今冷链车能直达青藏高原,AI技术正研发新型疫苗,而顾方舟实验室墙上的算盘,安静陈列在医学博物馆,珠子上还沾着当年计算疫苗剂量时留下的汗渍。 信息来源:《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告》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