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4年,国家经济出现困难,很多研发项目都被迫“下马”。 黄令仪负责的集成电路和芯片项目也在其中。 得知这一消息,黄令仪急匆匆赶到领导办公室。 她据理力争,但终究还是抵不过时局的变化。 没有资金,项目就难以为继。 想到如果停止对芯片的研究,就很有可能会被西方国家卡脖子。 黄令仪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她这一生流下的眼泪, 都是为了祖国。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上,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黄令仪的这个梦想,从她小时候亲眼看到两架敌机炸死无辜同胞的时候就开始萌芽。 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发展科技,让祖国强大起来。 1954年,黄令仪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并选择了大部分女生都不会选的电机及电器专业。 毕业之后,黄令仪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了清华大学继续进修。 从清华完成学习之后,黄令仪有两个选择:要么留在清华任教,要么自寻出路。 她选择了第二条。 黄令仪回到母校,牵头成立了半导体实验室,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黄令仪临危受命,扛起了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的研发大旗。 为了不耽误“两弹一星”的研发,黄令仪让组员们实行三班倒的模式,昼夜研发。 而她作为组长,每天有14个小时都泡在实验室中。 在这种高强度的科研模式下,黄令仪带领团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功完成研发。 这也是黄令仪第一次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而感到自豪。 做研究这么多年,她清楚地知道,和世界先进科技相比,中国的水平还有很大不足。 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落后,因此在得知项目下马的时候,她才会如此着急。 实际上,在那段时期,不仅是黄令仪,有好几个科研大佬,都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无奈之下,黄令仪将自己的团队遣散,并将他们都安顿好。 但是,她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在工作之余,她还会收集各种资料,继续进行研究。 1989年,黄令仪被外派到美国参加一个芯片展览会。 展会上的芯片琳琅满目,但是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这次出国给黄令仪带了很大震撼。 回国之后,她一头扎进了当时在国内已经停滞很久的芯片研发中。 当时的她已经五十多岁,但是工作时间却比所里的年轻人还要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64岁的黄令仪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参加了德国的一个展会。 她的项目一举夺得银奖。 可是,芯片做出来了,但却没有用到实践中,这样的成果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在那个时候,像是联想这样的大厂,已经习惯直接用外国的芯片。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如果有一天,国外停止供应,他们的处境将会有多艰难。 黄令仪决定,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停止自己的研究。 2003年非典期间,67岁的黄令仪每天早早上班,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半才回家。 甚至有时候,她就直接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她的这种精神,让实验室中的实习生们都敬佩不已。 2004年,黄令仪完成了“龙芯2号”的研究。 她甚至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起后续的工作,于是便申请了退休。 可是,回到家之后的她始终无法放下对芯片的研制。 因此,她休息了几个月后,再次回到了团队中。 在他的带领下,“龙芯3号”在2009年研究成功。 如今,从卫星到战斗机,从舰艇到导弹,我国都用上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芯”。 在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像黄令仪这样的“芯片人”的付出。 向他们致敬。 主要信源:(科学网——黄令仪: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
中国主动打破关系!主动出击!美国给中国半导体上锁,中国偏把光刻机拆成零件自己造;
【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