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的汇款,2000美元,流浪汉瞬间潸然泪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48年的一个寒冬清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蜷缩在街头角落,手中紧握着一封刚刚收到的信,信封不大,却沉甸甸地装着一笔意想不到的汇款整整2000美元,这是一个当时足以让普通人安度余生的巨款,对于这位年届63岁的老人而言,更是久旱逢甘霖,但真正让他泪流满面的,并非信封里厚厚的钞票,而是那行熟悉的落款:“中国南京,” 这位老人名叫约翰·拉贝,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的高级职员,也是一位在中国生活超过三十年的“外籍常客”,在一段被战火撕裂的历史中,他曾以一个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做出了一连串令世人震惊却又无比感佩的举动,他不是军人,却在枪口下护卫平民;他不是政治家,却在乱世中竭力斡旋;他更不是圣人,却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为数十万中国百姓点燃了最后的希望。 拉贝与中国的缘分,始自1908年,他初到中国,是作为一名德企派驻职员,他在北京工作、生活,并很快适应了这片陌生土地上的节奏,与许多当时的外国商人不同,拉贝并未保持文化上的疏离感,相反,他开始学习中文,研究中国的历史与艺术,甚至在节日里身穿长衫,与邻里共度佳节,中国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而他,也逐渐成为中国城市街头一道并不突兀的风景。 1937年,侵华日军大举南下,南京危在旦夕,拉贝当时虽已不再年轻,却毅然决定留在即将沦陷的城市,他本可以借助德国国籍和纳粹党员的身份撤离,避开这场浩劫,但他选择了留下,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眷恋,更因为身为人类的一份子,他无法眼睁睁看着无辜的生命在炮火中丧生。 南京陷落后,拉贝与其他在华的外国人一道,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这个组织在没有任何官方支持的情况下,划定出南京城内约四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难民避难所,拉贝担任委员会主席,并提供了自己的住宅和公司场所作为避难点,他在安全区入口处高悬纳粹党旗,试图用德国与日本的政治同盟关系为难民争取一线生机,这个本应象征极权的旗帜,在拉贝的手中,却意外成为庇护生命的象征。 据统计,在南京屠杀期间,约有25万中国百姓在拉贝等人设立的安全区内获得庇护,而拉贝为此付出的,不仅是个人的财富,还有随之而来的政治风险,他曾多次向德国政府写信,试图以外交手段敦促日本停止杀戮,却未得到回应,更令人痛心的是,他所效忠的德国政府与日本早已结成军事同盟,不可能为中国百姓发声,他的抗议,最终只是被敷衍和沉默所吞没。 1939年,拉贝被迫返回德国,他随身携带的是一整箱日记与影像资料,里面记载着南京的苦难与他的见证,在德国,他曾试图通过演讲和出版揭露日军暴行,但由于政治压力和战时审查,这些努力大多无果,战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面临清算,被盟军短暂关押,随后被释放,然而此时的他,已无所依靠,失去了职位,生活陷入贫困。 拉贝的晚年异常凄凉,他靠拾荒度日,居无定所,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却有一群人始终未曾忘记这位“德国恩人”,当得知拉贝在德国的困境后,数百名曾受其庇护的南京市民自发捐款,最终筹集到2000美元,由国民政府统一汇出,这是一笔在当时中国经济尚未恢复元气的背景下极为可贵的款项,它不仅代表着感恩,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回应。 拉贝收到这笔款项时,已是风烛残年,他没有公开演讲、没有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只是含泪将这封信反复阅读,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出于一个人的良知,”而如今,这份良知得到了迟来的回响,也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重新找回了尊严与温暖。 信息来源:人民网——约翰·拉贝-一个伟大的德国人
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
墨色流年深
2025-05-06 00:04: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