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价被谁赚了?”河南,农民大哥种10亩甘蓝,光种子就2万成本,如今1斤2毛还没人买!不料,大哥的一句话太扎心:“现在不敢说挣钱,只要能把成本收回来就行......”网友:老家包菜1毛,蒜苔不要钱,西葫芦9分,唉,谷贱伤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春末夏初,河南开封的田野上,成片的甘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青翠欲滴的甘蓝,每一颗都长得硕大饱满,重达三斤有余,它们是农民大哥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结晶,从选种到播种,从日常养护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最大的用心。 为了种好这十亩甘蓝,农民大哥早已投入了两万元购买优质种子,他始终坚持不使用农药,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复一日地精心照料,在他的悉心培育下,这些甘蓝长势喜人,青翠挺拔,个个都显得格外精神。 丰收的喜悦却被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遮蔽,放眼望去,这片绿油油的甘蓝地里,饱含着难言的辛酸,每一颗甘蓝仿佛都在诉说着同样的困境:无人问津,曾经的邻居们陆续被收购商带走,而剩下的它们,只能继续在田间默默等待,看着农民大哥日渐焦急的身影。 这些滞销的甘蓝,见证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困境,在产地,农民大哥不得不将价格降到每斤不足两毛钱,只求能够回收成本,然而,当这些甘蓝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城市的餐桌时,价格却早已翻了好几番。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条价格翻涨的链条?从田间到餐桌,这些甘蓝要经历层层加价:首先是采摘装车环节,需要一毛五分钱;然后是长途运输,按照平均五百公里计算,又要增加一毛五到两毛;进入市场还要支付场地费用,再加五分钱;中间商们为了维持经营,还要加价三毛,最终,当这些甘蓝出现在菜市场或超市的货架上时,价格已经攀升到了每斤一块五以上。 这般价格的跌宕起伏,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链条中的深层问题,在整个农产品经济体系中,农民处于最为弱势的地位,他们付出了最多的劳动,承担了最大的种植风险,却在产品定价上没有话语权,这种局面导致他们即便是丰收,也未必能够真正受益。 更令人忧心的是,收购商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决定收购量和收购价,一旦发现某种农产品供应趋于饱和,便会立即停止收购,这就造成了农民在丰收之时反而陷入困境的尴尬局面。 信息来源:都市报道2025年4月26日
“差价被谁赚了?”河南,农民大哥种10亩甘蓝,光种子就2万成本,如今1斤2毛还没
墨色流年深
2025-04-29 19:18:13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