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名字就能火? “胖都来”五一开业,冷清得像鬼城。
”网友更是毒舌吐槽,要是抄名字有用,那明天“华维”“康帅傅”不得遍地开花? 市场哪有这么好糊弄!
胖东来能火遍全国,靠的是把顾客当家人的实在经营,
抄个名字就想分杯羹,简直异想天开。
蹭热度的“胖都来”开业当天就翻车,这事儿一点也不意外。名字像胖东来?门店装修抄得像模像样?甚至喊话“学习胖东来模式”?可消费者一进门就发现不对劲——服务员爱答不理,商品价格虚高,退货还要扯皮半小时。网友直接开怼:“抄作业连名字都抄歪,活该没人气!”
胖东来能被捧成“6A级景区”,真不是靠名字玄学。人家超市入口有员工给顾客掸雪,停车场给电车盖雨衣,洗手间放着戴森吹风机和免费卫生巾。买件羽绒服,价签上明晃晃写着“进货价498.7元,售价499元”,利润三毛钱还要被全网夸“良心”。这些细节哪是改个名字就能复制的?说到底,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不是商标,而是一套从供应链到服务体系的“变态级”用户体验。
“胖都来”们最蠢的地方,是以为消费者只看脸。他们不知道,胖东来早把“真诚”二字焊死在基因里。去年有顾客投诉买到隔夜三文鱼,胖东来反手就是10万现金奖励;员工蹲下尝了口面,立刻辞退还给举报人发奖金。这种对品质和诚信的偏执,才是消费者愿意跨省打卡的底层逻辑。反观模仿者,连员工工资都舍不得给到位——胖东来保洁年薪能到50万,而“胖都来”的招聘广告写着“月薪3500,单休”,服务差距瞬间拉开十条街。
话又说回来,这种碰瓷式营销能屡屡得手,背后是套利空间的真实存在。胖东来在浙江没开店?“胖都来”立刻注册商标蹭热度,开业前还请明星录视频造势,抖音话题刷得飞起。数据不会骗人:靠名字混淆带来的首波流量,能让获客成本降到传统模式的30%。可惜流量来得快散得更快,消费者发现服务拉胯后,负面口碑传播速度比带货直播还猛。就像当年“茶颜观色”碰瓷“茶颜悦色”,正主一进场,山寨店立马凉透。
法律层面的灰色游戏更让人无奈。胖东来早在全国注册了45类商标,可“胖都来”母公司抢注“淘都来”等擦边球名称,跨类别注册玩得贼溜。维权?异地起诉成功率比本地低37%,律师费比赔偿金还贵,难怪73%的中小企业选择忍气吞声。但胖东来这次硬刚到底,区块链存证+全网监控+闪电战律师函,直接把对方支付账户冻结。这套组合拳下来,碰瓷的代价突然就不划算了。
说到底,零售业的战争早就不在货架上。当胖东来把90%利润分给员工,当于东来宣布“不准员工收彩礼”“不准靠父母买房”,这家超市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了社会情绪的价值符号。消费者挤爆胖东来,买的不是商品,是对“真诚商业”的集体渴望。这种情感联结,岂是改个名字就能偷走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