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四个少年,对方都是刚从劳教所里放出来的孩子,出于好心,韩雅琴给他们四人盛了饭,谁知四人吃完后都跪在了她面前,哭着求韩雅琴收留他们,谁知此后,韩雅琴居然成为了七百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那年深冬的太原城飘着细碎的雪花,火车站旁边的小饭馆里亮起昏黄的灯光,四十五岁的韩雅琴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活,铁锅里翻滚的卤豆腐飘出阵阵香气。
这天清晨四个裹着单衣的小伙子缩在店门口,眼巴巴瞅着刚出锅的油条直咽口水,几个半大孩子身上带着刚出劳教所的痕迹,破棉鞋露着脚指头,脸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
她瞧着心软,招呼这几个人进屋吃了顿饱饭,谁曾想四个小伙子扑通跪下就喊"妈",把正在收拾碗筷的老板娘惊得差点摔了搪瓷盆。
这些孩子都是离异家庭出来的,爹不疼娘不爱才走上歪路,她想起自己支援三线建设时见过的流浪少年,牙一咬把孩子们留在店里打杂。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劳教所里传开,隔三差五就有刑满释放的小年轻找上门来认"妈",韩雅琴早年间在建筑公司当会计,后来领着下岗工友们搞起了英辉建筑公司。
她把自己那份退休金全贴补进来,在厂区边上开了几家小饭馆,如今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学厨艺,有的当瓦工,二十出头的后生们管她叫"韩妈妈"叫得比亲娘还亲。
2002年太原城大改造,韩雅琴的店铺正卡在拆迁红线上,三百多万的损失砸下来,五十多号孩子眼瞅着又要流落街头。
六十四岁的老太太带着大伙儿往北边山沟里钻,硬是承包下一千五百亩荒坡地,挖地基盖砖房,开垦菜园子建养殖场,愣是把兔子不拉屎的山坳整成了热热闹闹的大家庭。
那年头手机还没普及,劳教所里却口耳相传着有个"劳改犯妈妈",到2008年英辉公司名下的厂子已经开了二十多家,养活着上千号人。
韩雅琴给每个成家的孩子准备两床新棉被,说是要把他们缺失的母爱都补回来,有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结婚时收到棉被,搂着直掉眼泪——他亲妈都没给准备过这个。
老太太的善举惊动了电视台,2014年央视给她颁了个年度慈善人物奖,领奖那天她穿着平常那件藏蓝褂子,站在台上说话还带着东北腔:"这些孩子就像走夜路摔了跟头,咱得扶他们一把不是?"
台下坐着当年最早认妈的四个小伙子,如今都成了公司里的顶梁柱。
如今八十六岁的韩雅琴还住在山上的老房子里,每天清早都要拄着拐棍去养殖场转悠,砖厂轰隆隆的机器声里,时不时能听见有人扯着嗓子喊"妈,该吃药了"。
荒山坡上的野枣树年年开花结果,就像这群曾经迷途的孩子们,终于在韩妈妈的照料下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