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

墨舞风华姿 2025-05-04 23:24:21

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陈钟书,1891年生于云南安宁一个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只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靠给地主放牛混口饭吃。16岁那年,他开始自己开荒种地,扛起养家的担子。1908年,17岁的他投了军,加入第19镇74标,从此走上戎马之路。1911年,他跟着部队参加了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后来又打过北伐、护国、靖国等仗,经历过战乱年代的锤炼。1923年,他因打仗有功升了连长,还进了云南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他在滇军里一步步往上爬,1927年因为忠于龙云当上了少将团长,还管过麻栗坡的边防。 陈钟书这辈子,真的是从泥巴里爬出来的。他没啥文化底子,全靠一股子韧劲和实战磨出来的本事。尤其在麻栗坡当边防督办那几年,他干得特别接地气,跑去少数民族村寨学人家的语言,尊重当地习惯,把老百姓的心都拢住了。他还根据山地地形琢磨出一套作战战术,后来在抗战中派上了大用场。这些经历,让他从一个放牛娃变成了能打硬仗的将军,也为台儿庄的生死一战埋下了伏笔。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打得正激烈。陈钟书当时是六十军183师542旅的旅长,带着部队守在禹王山一带。日军火力猛,飞机大炮全招呼上了,想一口气突破防线。陈钟书带着弟兄们死守阵地,靠着工事硬顶了好几个钟头。弹药快打光了,眼看阵地要丢,他二话不说拔出刺刀,带着人冲上去跟日军拼刺刀。 那场肉搏战,他亲自上阵,刺死了14个日军,把敌人的阵线都逼退了。可就在这关键时候,一颗流弹打中了他的头。他倒下了,战士们赶紧把他抬上担架往后送,可惜路上就没了气息。随军记者冒着炮火拍下了这一幕:担架上的陈钟书满身是血,头裹着绷带,手还攥得紧紧的,像是要继续战斗。这张照片,后来成了抗战史上最震撼人心的画面之一。 陈钟书牺牲后,这张照片传遍了全国,报纸、电台到处讲他的事迹,连宣传短片都拍出来了。他的死,不是白死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第一场大胜仗,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给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而陈钟书的鲜血,就是这场胜利的代价之一。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年轻人听了热血沸腾,纷纷跑去参军,学校里老师也拿他的事迹教育学生。那时候,整个国家都被他的精神点燃了。 他的遗体葬在台儿庄战役烈士陵园,跟战友们一起长眠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1984年,国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名字刻在纪念碑上。如今,台儿庄战役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他的遗像、军装和那张照片。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总有人去献花,缅怀这位英雄。他的牺牲,不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整个民族抗争的缩影。 陈钟书这一生,太不容易了。从小吃尽苦头,到扛枪上战场,再到为国捐躯,他用47年的时间,活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没啥高学历,也不是天生就会打仗,全凭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在边防督办时学的山地战术,在台儿庄派上了用场;他在战场上带头冲锋,鼓舞了全军士气。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值。 说白了,他就是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中国人的代表。没背景,没资源,靠自己拼出一条路,最后还把命搭上了。他不图名不图利,就为了让后人能过上安稳日子。这种精神,现在想想都让人鼻子发酸。

0 阅读:0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