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原国民党中将黄维,在拿到落实政策的房款后,决定出钱给当年随他抗

墨舞风华姿 2025-05-05 22:37:52

1983年12月,原国民党中将黄维,在拿到落实政策的房款后,决定出钱给当年随他抗战时阵亡的部下修个纪念碑。 黄维这辈子,算是跟战争拴一块儿了。1904年,他生在江西贵溪,家里穷,爹走得早,靠着咬牙读书才考上师范,当了小学老师。可那年头,世道乱,他没安于三尺讲台,1924年通过地下关系进了黄埔军校一期,从此跟硝烟和枪声脱不开干系。北伐时,他从排长干到团长,胆子大,脑子活,仗打得漂亮,很快就得了上司的眼。 国共内战时,他当上了第十二兵团司令,1948年淮海战役却栽了大跟头。部队被围,他自己也当了俘虏,这一关就是快三十年。1975年出来后,他没闲着,当了全国政协委员,埋头整理抗战的老资料。那些年,他常翻以前的记录,盯着牺牲战友的名字发呆,像在跟过去较劲。 1983年12月,黄维拿到了落实政策的房款。这钱对他这把年纪的老头来说,算是个保障,可他没想着给自己添置啥好东西。他脑子里蹦出个念头:得给抗战时牺牲的部下修个纪念碑。这事他憋了几十年,那些在罗店、在淞沪倒下的兄弟,名字早就刻在他脑子里,抹不掉。 他开始张罗,找人画碑的设计图,列了份材料单子,算着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碑的样式他要求简单,灰黑的石头,刻上名字、年月,再写上“抗日牺牲”四个字,别的花里胡哨的不要。他跑建材市场,挑石头的时候,手指头摸着粗糙的石面,像是想起了当年战壕里的泥土。他还找了几个还活着的战友,商量碑文怎么写,有人想加点豪迈的词儿,他直接摆手,说名字最重要,别整那些虚的。 地点的选择也费了心思。他想放上海郊外,离罗店近点,那儿是兄弟们流血的地方,立碑在那儿才算有根。他托人跟当地联系,跑前跑后,腿脚不利索了还硬撑着去现场看。施工队开工后,他隔三差五盯着,生怕哪块石头没放正,哪行字刻得不够深。钱不够,他咬咬牙从自己兜里掏,愣是没让这事半路黄了。这碑,对他来说不是个摆设,是给那些没机会回家的兄弟一个交代。 1984年春天,纪念碑终于在上海郊外立起来了。碑不高,灰黑的石头上刻着几十个名字,字迹工整,像一排站得笔直的兵。揭碑那天,天阴着,飘点小雨。黄维穿了件旧军装,胸前别着个褪了色的徽章,站在碑前,手指头轻轻碰了碰石面,雨水顺着袖子往下淌。周围来了不少人,有老兵,有当地人,还有帮着张罗的年轻人,大家都安安静静的,没人吱声。 碑立起来后,黄维像是卸下了块大石头。他继续在政协干活,把心思都扑在整理抗战史料上。他常跟年轻人讲当年的仗,讲得最多的是罗店,讲那些小伙子怎么扛着枪往前冲,讲得嗓子都哑了。他还写了不少东西,回忆战斗的细节,尽量把每个名字、每次牺牲都记清楚。他总说,仗打完了,故事不能丢,不然对不起那些人。 1989年3月,黄维在北京走了,心脏病突发,85岁。他走得挺平静,桌上还留着份没写完的手稿,写的是罗店的一场夜袭。消息传出去,不少人去悼念,纪念碑前多了几束白花。碑上的字在风吹雨打里还是那么清楚,像在替那些牺牲的兵接着站岗。 黄维这辈子,年轻时打仗,中年被关,老了还在为战友奔波。他修的碑不大,却让后人记住了那些被时间快磨平的名字。那块石头,不只是个记号,更是段历史的证人,提醒大家有些人、有些事,永远不该被忘了。

0 阅读:0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