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白崇禧将军将赖世璜枪决,部队缩编为师,熊式辉大骂说:“14军北伐有功,怎能因赖世璜一人有罪,就将番号撤销。” 1927年,南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 北伐进入胶着期,各地军阀或投诚、或观望,局势瞬息万变。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统一之战”中,真正主宰命运的,从来不是枪口,而是权谋。 赖世璜原是赣军中颇具实力的一员干将,治军严厉,胆识过人,亦有些文士气。 北伐初期,他率部响应国民革命军号召,成为第一批归顺蒋介石的地方势力之一。 按理说,他该获得一席之地,掌握一方兵权,但现实却将他推向了另一个结局。 赖世璜归顺后,本希望得到重用,但蒋介石为加强中央集权,派出自己的亲信熊式辉接管了14军军务,名义上赖仍为师长,实则权力尽归熊氏。 熊式辉年轻有为,是蒋介石倚重的嫡系将领,对于地方旧将毫不客气。 他上任伊始,便整顿军纪,调换副职,种种安排让赖世璜如鲠在喉。 旧部逐渐被边缘化,赖的声音在军中愈发微弱。 赖世璜心知已被架空,但又无力反抗,只能打起“养病”的幌子,离开军中赴南京,试图借机转圜。 然南京之路并不平静,这期间,孙传芳重整旗鼓,与蒋军发生数次激烈交战,蒋介石连连受挫,江南一线风声鹤唳,蒋系军心动摇。 赖世璜敏锐地意识到,局势或有变数。 他早年与孙传芳颇有交情,自忖若能与之结盟,也许可重拾军权,甚至在乱局中谋一席新地位。 于是,他秘密派人联系孙传芳,试图达成合作。 此举本属私密,但军中消息如水,终究传入白崇禧耳中。 白崇禧时任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正坐镇南京。 身为桂系骨干,他与蒋介石虽为盟友,实则各怀鬼胎,与孙传芳更是有杀父之仇,听闻赖世璜竟私通孙氏,顿时勃然大怒。 他不认为赖世璜此举仅是“另谋出路”,更看成是对革命军的背叛,是对现有格局的动摇。 白崇禧立即下令布控,在南京车站严密监视赖的行动。 不出所料,赖世璜回城当天,便觉车站外气氛异常。 他机警地想要从侧门离去,终究还是被白崇禧手下拿下,押至司令部。 数日后,蒋介石在南京会见白崇禧,商讨再度出山重掌兵权之事。 白崇禧早料蒋系人手不足,便主动请缨清除“不稳分子”,借以彰显忠诚。 他将赖世璜的“通敌”行为条分缕析呈上,随即下令将其就地正法。 消息传出,军中震惊,昔日师长,北伐功臣,竟以如此方式陨命,令人唏嘘。 而最为恼怒者,正是赖世璜昔日“接班人”熊式辉。 此时的熊式辉正独掌14军大权,原以为赖世璜被逐,自己可顺理成章扶正,岂料赖死不久,白崇禧即提议将14军缩编为师,并撤销番号。 军功未褒,军号先撤,熊式辉在会议上怒不可遏,当众喝斥道:“14军北伐有功,怎能因赖世璜一人有罪,全军即遭连坐?此举不义、不智!” 此言一出,虽引众将共鸣,却也将他与白崇禧的嫌隙公开化。 白崇禧面色不改,只冷冷道:“军队非私产,番号非护身符,事有因果,自当清理门户。” 从此,熊白之间虽仍同属国军系统,但分歧渐深,凡有合作必多龃龉。 熊式辉内心亦明白,白崇禧此举并非单纯“除异己”,更是为巩固桂系地位,削弱蒋系嫡系对军中影响力。 赖世璜之死在当时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震荡,揭示了北伐军内部派系林立、彼此倾轧的现实,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军政合一、权力至上的残酷逻辑。 而赖世璜本人,其实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孤舟,他有军功、有忠义,却未掌握真正的政治资源与后盾。 在北伐这样一场“革命洗牌”中,像他这样“非嫡系”的将领,一旦失势便极易被当作弃子。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赖世璜
1927年,白崇禧将军将赖世璜枪决,部队缩编为师,熊式辉大骂说:“14军北伐有功
牧童的娱论
2025-05-04 21:16:4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