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返回地球被抬出舱的事儿,网上有些杂音。有人拿美国蓝色起源的航天员落地后活蹦乱跳来对比,说咱们航天员身体不行。 但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两码事。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驻留 183 天,完成 3 次出舱活动,最长一次在太空待了 9 个小时。 长时间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出现肌肉萎缩、骨质流失、心血管功能下降等问题。 央视网报道过,航天员返回后立位耐力下降,血液集中到下半身,容易晕厥,所以必须由专业人员抬出舱进行医学评估。 而蓝色起源的任务是亚轨道旅游,乘客在太空停留时间极短,身体机能几乎没受影响,自然能自己走动。就像让马拉松运动员跑完立刻冲刺,和普通人跑百米后休息,能比吗? 更关键的是,这两种任务的性质完全不同。中国航天员执行的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要进行空间站建设、科学实验等复杂任务,每次出舱都是在 400 公里高空的真空环境里作业,风险极高。 而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号是商业太空旅游项目,乘客只需要体验几分钟失重,连太空服都是简化版的。两者的目标、技术难度和对航天员的要求根本不在一个层面。 那些拿被抬出舱说事的人,可能没注意到一个细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员执行长期任务后,同样需要被抬出舱。 比如 2025 年 3 月返回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在太空滞留 9 个月后,也是躺在担架上被推出来的。这说明长时间太空飞行对人体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科学难题,不是哪个国家的技术问题。 中国航天员被抬出舱,恰恰体现了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央视网提到,航天员返回后要进行严格的医学检查和康复训练,这是国际通行做法。 而蓝色起源的乘客只是游客,任务后简单检查即可,两者的保障标准完全不同。 说到底,这种对比就是典型的 "田忌赛马"—— 用中国的专业航天员和美国的太空游客比体力,用长期载人航天和亚轨道旅游比 "潇洒"。 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航天员的长期驻留和出舱活动,是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目前无法企及的成就。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