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枇杷400元!”四川龙泉山,几个游客来游玩,看到面前的枇杷,金黄金黄的,很是诱人,他们就摘了两颗尝鲜,结果果农大娘出来了,逮住他们不让他们走了,让他们赔400元,两颗枇杷要赔400元,游客不乐意了,大家拉扯争吵起来。 2025年4月27日,四川龙泉山的枇杷园在春日暖阳下泛着金黄,58岁的李素芳蹲在树下给最后几串枇杷套袋,当她的指尖划过绒毛密布的果皮,却想起了三个月前那场倒春寒——整个园子的挂果量比往年少了三成,如今枝头零星的金黄,都是她戴着头灯在雨夜抢救下来的。 下午3点,张敏和三个闺蜜的笑声打破了果园的宁静。 她们沿着山间步道前行,忽然被路边的枇杷树吸引:"这果子比超市的还饱满!" 张敏的男友小王伸手摘下两颗,果皮破裂的清甜在空气中散开,却没注意到竹篱笆后闪过的身影。 李素芳攥着剪枝刀的手在发抖,眼前的场景让她想起了上周:隔壁果园的大爷说,清明假期有游客连枝折断,带走了整串枇杷。 她看着小王指尖的果渍,突然提高嗓门:"摘了我的果,就这么走了?" "阿姨,就摘了两颗,至于吗?"张敏的辩解在午后的蝉鸣中显得单薄。 李素芳指向树干上褪色的木牌,"自家果园,禁止采摘"的字样被风雨侵蚀得有点模糊。 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三月至今,27张监控截图记录着不同游客的"顺手牵羊",有的带着塑料袋,有的甚至扛着梯子。 "今年雨水多,能成熟的就这么点。"她指向远处光秃秃的枝头,"前天还有人摘了半树,我追出去二里地。"她的话语里混着龙泉山特有的椒盐普通话,每字每句都带着果农的辛酸。 小王掏出20元递过去,却被李素芳挥手打掉:"上个月有个老板摘了五颗,赔了500,你这两颗,400。" 在村委会调解室,民警调出果园监控:小王摘果时,李素芳正在百米外的厨房做饭,听到响动才冲出来。 "你这属于事后追责,当场制止才是正当维权。"民警的话让李素芳沉默——她知道,多数游客抱着"摘几颗没事"的心态,真正敢当场制止的农户,往往会遭遇更激烈的冲突。 最终,张敏一行人赔偿200元,李素芳写下收据时,笔尖在纸上停顿三秒:"其实我不缺这钱,就是想让你们知道,农民的果子不是白长的。" 这句话让张敏想起自己母亲在院子边种的番茄,总有路人掐走未熟的果实,那时她才懂"心疼"二字的分量。 这场看似荒诞的纠纷,在乡村旅游中并不罕见。 2023年陕西樱桃园,游客偷摘5斤樱桃被索赔800元;2024年云南蓝莓基地,小孩摘果导致家长与农户肢体冲突。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三年景区周边农产品被偷摘事件年增18%,部分农户为自保设置电网、捕兽夹,反而引发更大纠纷。 李素芳的记账本里夹着三张村委会调解书,都是往年处理采摘纠纷的记录。 "去年有个游客闹到派出所,最后按市场价的十倍赔了——我的枇杷不是路边野果,是施了半年有机肥的'大五星'品种。"她指着果园深处的化粪池,褐色的有机肥还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两颗枇杷要400,比黄金还贵,明显是敲诈!"有网友贴出景区物价单,称当地枇杷售价20元/斤,两颗不过2元,李素芳的要价实在是太高了。 可另外一群网友却认为:"对偷摘零容忍,不然辛苦一年全给别人做嫁衣。" 当张敏离开时,看见李素芳正在给剩下的枇杷缠红绳——那是当地农户的土办法,用红色警示"已有人管理"。 山风掠过果园,金黄的果实轻轻摇晃,像无数双注视的眼睛。 "游客眼里的'顺手',可能是农户心里的'剜肉'。" 这场枇杷纠纷,暴露出城乡两地价值观的不同,城市人习惯了超市明码标价的商品,却忽视了田间地头的每颗果实都凝结着汗水;农户坚守着"未经允许不得取用"的朴素产权观,却缺乏现代法治社会的沟通技巧。 或许,比赔偿更重要的,是在田园与游客之间建立清晰的边界:农户竖起醒目的标识,游客恪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底线。 当金黄的枇杷不再是"诱人的免费果实",而是"他人的劳动成果",类似的纠纷才会真正减少。 尊重他人的付出,才是最美的田园风景。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新浪新闻
“属实有点缺德!”上海某馄饨店,一名女子点了份十元的小馄饨,在吃的过程中,女子添
【1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