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为何能实现双增长?尤其是在 “一带一路” 国家的投资为何增长显著? 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国内政策的推手,也有国际局势的助攻,更离不开 “一带一路” 十年磨一剑的积累。 先说数据,一季度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356.8 亿美元,其中 “一带一路” 国家就占了 88.7 亿美元,相当于每四块钱投资里就有一块砸在这些地方。为啥这么猛?国内政策是关键。 年初出台的 “稳外资 20 条” 就像给企业打了鸡血,不仅放宽了电信、医疗这些敏感领域的市场准入,还允许外资参与新型工业化和数字人民币试点。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从拿地到投产只用了 9 个月,就是政策红利的典型案例。 国际层面更热闹。美国对越南、柬埔寨等国加征 46% 的关税,表面上是打压东南亚,实则是冲着中国来的。中国企业早就学聪明了,把半成品运到越南组装,贴上 “越南制造” 的标签再出口美国。2023 年越南对美出口 671 亿美元,从中国进口却高达 726 亿美元,明摆着就是个 “贴牌加工厂”。 美国这一折腾,反而逼得中国企业加速布局 “一带一路”,比如比亚迪在泰国建电动车工厂,立讯精密在越南生产 iPhone 整机,这些地方既避开了关税,又能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再说 “一带一路” 的十年成果,那真是家底厚实。十年间,中国在沿线国家累计投资超 3979 亿元,建了 42.1 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给每个巴基斯坦家庭塞了个 “铁饭碗”。中欧班列更是牛气,不仅把贸易成本砍了 12%,还打通了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从西安到德国曼海姆的货物运输时间从两个月压缩到 29 天。 这些硬通货让 “一带一路” 国家尝到了甜头,比如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对华出口激增 127%,当地村民靠着卖河沙、碎石都能发家致富。 全球经济格局正在悄悄洗牌。美国对盟友加征 20% 到 25% 的关税,结果德国奔驰、日本丰田转头就来中国投资,3 月底北京的中国发展论坛上,各国巨头扎堆签约,生怕错过这班车。这就像一场牌局,美国把欧洲、日韩往中国怀里推,自己反而成了孤家寡人。 更绝的是,中国借着这股劲儿,把绿色基建和数字人民币推了出去。卡塔尔的卢塞尔体育场用了 40% 的可回收材料,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电站每年减少 350 万吨碳排放,这些项目既赚钱又环保。 数字人民币在东南亚也开始试点,马来西亚设了区域总部,智能 POS 终端覆盖 50 多个国家,未来跨境支付可能都不用看美元脸色了。 不过,美国的关税大棒也不是吃素的。对中国商品加征 74% 的关税,电动汽车甚至到了 100%,这逼着中国企业加速转型。但反过来想,这也倒逼中国从 “世界工厂” 转向 “全球创新中心”。 十年后,说不定全球经济格局会变成 “中国生产、美国消费、资源国供应” 的三足鼎立,而 “一带一路” 就是连接这三极的纽带。到那时,美国再想靠关税搞小动作,怕是连门都摸不着了。
贸易战没打垮中国,却打醒了中国!第一次贸易战让我们明白,核心技术必须攥自己手里,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