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9年,秦王对丞相甘茂说:“寡人要吃公鸡蛋,3天内必须找来!”。甘茂一愣,回家后忧心忡忡,没想到, 7岁的孙子甘罗,很快心生一计:“爷爷,我有办法!”。 甘茂是战国中期秦国的牛人,既是带兵打仗的将领,也是搞政治的高手。他老家在下蔡,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颍上县一带。年轻时跟着史举混,学了一肚子百家学问,后来通过张仪和樗里疾的关系,搭上了秦惠文王的线。凭着真本事,他很快得到重用。公元前329年,他帮着魏章拿下汉中,给秦国扩了不少地盘。秦惠文王挂了以后,秦武王上台,蜀地闹叛乱,甘茂带兵平了乱子,回来就被封为左丞相,跟右丞相樗里疾一块儿管事儿。 公元前308年,他带着秦军跟魏国联手打韩国,围了宜阳整整五个月。结果朝里有些人,比如向寿和公孙奭,趁机在秦武王面前嚼舌根,说这场仗会把秦国拖垮。秦武王本来就有点动摇,想把甘茂叫回来。甘茂就说了句“息壤在彼”,意思是提醒武王别忘了跟盟友的约定。武王听懂了,赶紧加派援兵,甘茂这才攻下宜阳,干掉了韩军六万人。可惜,朝里的斗争没停,向寿那帮人老是找茬儿。后来打魏国蒲阪时,甘茂实在扛不住压力,跑到了齐国当了个上卿。公元前305年,他替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叫他回去,楚国不放人,最后他在魏国郁闷地死了。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当政,甘茂这时候还是丞相。这年头,战国局势乱糟糟,秦国靠着强硬手腕到处扩张,可内部权力斗争也挺狠。庄襄王突然冒出个想法,要吃“公鸡蛋”,还限甘茂3天内交货。这事儿乍听像开玩笑,但仔细想想,哪有这么简单?公鸡下蛋压根不可能,这命令摆明了是刁难。有人猜,这是庄襄王借机试探甘茂,或者是朝里某些人想搞他下台。甘茂自己也明白,这不单是鸡蛋的问题,是政治上的刀光剑影。 他回家后急得不行,饭都吃不下。毕竟这任务没法完成,完不成还得担罪名,弄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下场。就在这时候,他7岁的小孙子甘罗跳出来,说有办法救爷爷。这孩子平时就聪明伶俐,家里人老夸他脑子活,可谁也没想到,他真敢在这节骨眼上出主意。 甘罗这小子虽小,脑子却不简单。他想了个法子,既能应付庄襄王的怪令,又不让爷爷丢面子。据说,他让甘茂别亲自去交差,自己跑去见庄襄王。到了朝堂上,他直接说:“我爷爷在家生孩子,来不了了。”这话一出,大家都懵了。庄襄王乐了,问男人咋能生孩子。甘罗就顺着杆子爬,说:“那公鸡咋能下蛋呢?”这么一怼,庄襄王没话说了,只好不了了之。 这故事虽然没写进《史记》这种正史,但民间传得挺火。甘罗用小孩的身份和逻辑,把庄襄王的刁难给顶了回去,还保住了甘茂的位置。这事儿听着挺接地气,小孩用童言无忌的方式,把大人整得哑口无言,确实有点意思。不过也有人说,这可能不完全是真事儿,而是后人给甘罗加的光环,毕竟他后来还有更牛的表现。 甘罗不光7岁时露了一手,12岁时更是在秦国政坛混得风生水起。那时候,秦始皇刚上台没多久,丞相吕不韦掌着大权,想联合燕国打赵国,扩大自己河间的地盘。他派了个叫张唐的人去燕国当相国,可张唐怕路过赵国被报复,死活不去。吕不韦没办法,正头疼呢,甘罗站出来说:“我能搞定。” 他找到张唐,直截了当说:“你不去,吕不韦能饶得了你?当年白起那么大功劳,还不是因为得罪了范雎,死得挺惨。吕不韦比范雎还狠,你自己掂量。”张唐一听,脸都白了,咬咬牙就答应了。甘罗还不罢休,又自告奋勇去赵国谈条件。他跟赵王说:“燕太子已经在秦国当人质了,秦燕联手,赵国迟早完蛋。不如你给秦国河间五城,秦国帮你打燕国。”赵王一合计,觉得划算,就同意了。结果赵国拿了燕国三十城,其中十一城给了秦国。甘罗这一趟,秦国没出兵就赚了十六城,牛得不行。秦始皇直接封他当上卿,还把甘茂以前的田宅赏给他。 甘茂虽然有功,可老被朝里的人挤兑,最后跑出秦国,死得挺憋屈。甘氏家族也跟着衰了下去。可甘罗不一样,他12岁就干出这么大事儿,名声响遍天下。不过,史书里他12岁之后的记录就没了。有人说他可能年纪轻轻就死了,也有人猜他隐退了。总之,这爷俩一个苦熬到最后没好结果,一个小小年纪就光芒万丈,可惜都逃不过战国那乱糟糟的命。
为什么会有“魏延之后蜀国再无大将”这种说法?因为不读书,人云亦云。吴懿与魏延并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