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不爱妻子蒋方良,不爱情人章亚若,唯独对顾正秋念念不忘,甚至还因爱而不得,将其丈夫下狱,这是怎么回事?顾正秋的结局又如何呢? 1940年秋,上海的“黄金大戏院”灯火辉煌。 那时,一名十二岁的小女孩唱段登台,一句唱罢,掌声雷动。 这个站在聚光灯下的孩子,最初并不姓顾。 她原名丁兰葆。 她的父亲是位私塾先生,家中虽非富贵,但足以温饱。 然天不假年,她年仅周岁时,父亲便因病早逝,留下母女二人。 那时的南京民风沉重,寡母孤儿难以立足,家中田产也很快被亲族侵占。 五岁那年,她随母亲迁往上海外婆家居住。 这里靠近“马立斯”一带,是当时京剧名伶聚居之地。 京剧名家高百岁租住在她外婆家两间屋子,用作存放演出服饰。 他的夫人来自南京,与小兰葆母女结下了同乡之情,经常带小兰葆前往天蟾舞台看戏。 另一位对她影响深远的人是顾剑秋,一位资深的梨园行演员,同时也是她的干妈。 顾剑秋注意到小兰葆对唱戏格外投入,便将她引荐给知名女伶吴继兰学习京剧。 在吴继兰的悉心教导下,小兰葆进步神速。 抗战爆发后,吴继兰参与电台义演活动时带上了她。 年仅九岁的她登上凳子唱起《审头刺汤》中的选段。 唱腔虽显稚嫩,但架势老成,吐字清晰。 1939年,上海实业家许晓初创办戏剧学校,免学费、供食宿。 得知招生消息后,小兰葆在干妈的帮助下报名参试,并借用了干妈“顾剑秋”的姓氏,改名为“顾小秋”。 她在面试时唱起熟练的段子,赢得主考老师一致赞许。 戏校生活异常严苛,晨练晨功不曾间断。 学员每日需练声、练步、习身段,常因动作不达标准而受罚。 然而顾小秋从不倚仗天分,反而将每一项基本功都做到极致。 戏校施行严格的教学体系,她不仅学习梅派唱腔,还涉猎旦角各流派特色。 进入戏校不到一年,学校决定组织第一次公演。 校方决定将首届学生以“正”字排行。 她因此改名“顾正秋”。 在这场演出中,她登台演唱的《八五花洞》和《双姣奇缘》反响热烈。 1940年,京剧大师程砚秋赴上海演出《锁麟囊》,消息传至上海戏校,引起一片轰动。 戏校中教授程派艺术的吴富琴老师深知此次机会之珍贵,特地邀请程砚秋亲临指导。 顾正秋极为专注,虽未能正式拜师,仍日日借助唱片与留声机,反复揣摩。 她将自己的全部课余时光投入到对程派的学习之中。 1944年,程砚秋再度南下演出,已满十四岁的顾正秋在吴富琴的引荐下得以当面献艺。 她将这些年潜心学习的成果呈现于程先生面前,一招一式皆合法度。 程砚秋看后颔首称赞,对这位自学成才的少女予以肯定。 此后,戏校校长更亲自带她前往“梅华诗屋”,引荐给当时已享盛名的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见她扮相端庄,声音清亮动人,十分欣赏,当即安排试唱。 不久后,顾正秋便正式行拜师礼。 自此,她频繁往返于梅府之间,随梅先生习艺。 梅兰芳将《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代表剧目的唱腔、身段与神韵悉数传授,并亲身示范剑舞动作。 1945年,上海戏校“正”字辈学生毕业,顾正秋随即组建“顾剧团”,成员多为同班同学。 她们以南京为起点,开启了全国巡演。 “顾剧团”所到之处皆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演出名声越传越远,剧团接连收到徐州、蚌埠、青岛等地邀请。 一次徐州演出期间,蒋介石获悉其名声,专门派飞机接送顾剧团至南京演出《荀灌娘》。 1948年,台湾永乐戏院经理在南京观剧后,极力邀请顾正秋赴台演出,顾正秋与剧团核心成员于当年冬季前往台湾。 初至台湾,尚无京剧名角登台演出,然而演出一开场,永乐戏院座无虚席,无论是《红鬃烈马》还是《四郎探母》,皆引发热烈反响。 戏约也从原定两个月延长至数月。 1949年,局势突变,剧团原定返沪计划受阻,不得不滞留台湾。 期间,顾正秋演出频繁。 与此同时,蒋经国因爱戏成癖,频频现身顾正秋演出现场,久而久之传出对其倾心的传闻。 就在绯闻四起之际,顾正秋结识了时任台湾“财政厅长”的任显群。 任显群常携母观剧,后邀请顾正秋赴任府做客。 随着接触增多,两人情谊日深。 婚后不久,任显群因政见与蒋经国不合而辞官,转行从事律师业。 1954年春,夫妻二人出席戏校老友张正芬的婚礼,被媒体刊登合照,引起蒋经国不满。 不久,任显群遭保安司令部约谈,随后被以“为匪谍担保”罪名羁押。 面对此变故,顾正秋每周前往狱中探望,始终未曾放弃。 任显群获释后,夫妻迁居金山乡村,顾正秋改着布衣,与丈夫一同打理农场。 参考文献:[1]建云.台湾梅兰芳——张正芳教授谈好友顾正秋[J].当代戏剧,1990(5):46-49
蒋经国不爱妻子蒋方良,不爱情人章亚若,唯独对顾正秋念念不忘,甚至还因爱而不得,将
陌上伊人笑
2025-05-02 17:53: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