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访美一趟成“日本之耻”,因坐姿难看被日本网民骂上热搜。 不得不感叹日本人谜一样的关注点和挑刺能力,两国领导人会晤,不重点看议题成果反倒蛐蛐起了自家首相的坐姿。石破茂估计自己都纳闷,自己访美一趟谈的也还算不错,怎么就成“日本之耻”了呢? 原来,在日本传统外交语境中,对美姿态的谦卑几乎成了默认规则。 2016年安倍晋三首次会见特朗普时,曾以“跪坐式”鞠躬引发热议——他身体前倾近45度,臀部几乎离开座椅,双手撑膝,满脸堆笑的画面被网民称为“完美奴才相”。 可这种“自降身段”的外交风格,在日本舆论场反而被视为“识时务”的表现。 石破茂的坐姿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美学”。从现场照片看,他背靠座椅,左腿搭在右腿上,双手自然交叠,与特朗普的正襟危坐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松弛感”在西方外交场合本属正常,但在日本却被解读为“傲慢”。 有网民批评:“这是对美国总统的侮辱,简直像老师训学生的姿态。”更有甚者将其与安倍对比:“安倍至少知道自己是在求美国办事,石破茂连表面功夫都不愿做。” 这种批评背后,是日本社会对“礼仪外交”的病态执着。根据日本外务省的《外交礼仪手册》,正式会谈时应保持“浅坐”姿势,即臀部仅接触座椅前三分之一,身体微倾,双手置于膝上。 石破茂的坐姿显然不符合这一规范,被部分媒体形容为“瘫在椅子上”。这种对细节的苛责,甚至超过了对会谈成果的关注。 并且,日本网民对石破茂的不满早有积累。2024年11月APEC峰会期间,他因迟到错过合影、在会场玩手机等行为,已被批“缺乏外交常识”。 而日本社会对礼仪的重视,源于其独特的“耻感文化”。在正式场合,个人行为被视为集体荣誉的延伸,任何失礼都可能引发群体排斥。 这种文化基因在外交领域尤为明显——外务省每年投入数亿日元用于外交官礼仪培训,甚至聘请皇室礼仪专家授课。 然而,这种传统正在遭遇现代性冲击。年轻一代网民对“跪式外交”的批判声音渐起。 有推特用户留言:“都2025年了,为什么还要用江户时代的礼仪讨好美国?” 这种代际差异在石破茂事件中尤为突出:40岁以下网民更多关注会谈成果,而中老年群体则执着于坐姿细节。 更讽刺的是,日本媒体对礼仪的双重标准。2017年特朗普与安倍打高尔夫时,曾用力拉扯后者手臂,日本媒体却将其解读为“亲密互动”。这种选择性失明,暴露出舆论场对权力关系的默认——强者的失礼是个性,弱者的放松是僭越。 并且,石破茂访美的核心任务,是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他承诺将日本对美投资提升至1万亿美元,并扩大液化天然气采购,试图换取美国暂缓加征汽车关税。 但这种“大出血”式的妥协,并未换来国内支持。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批评:“这是用国家利益换取个人政治生存。” 网民对坐姿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妥协的迁怒。有分析指出:“当民众对政府的外交成果失望时,就会转而攻击其个人形象。” 而这场由坐姿引发的舆论风暴,最终以石破茂的公开道歉收场。他在国会表示“将更加注意言行”,但网民并不买账。 《朝日新闻》的民调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他“缺乏领导力”。这种荒诞的结局,恰是日本政治生态的缩影:在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中,政治家的个人形象往往比政策更能牵动民意,而真正的国家利益,却在这种喧嚣中被悄然消解。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日本之耻”又冲上热搜,这次是骂石破茂访美
美日谈崩了!日方当着全球向中方喊出一句话,现场美日媒体全都懵了据彭博社报道,美
【218评论】【2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