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政府给了我们家!”2003年5月26日,中国人接纳了无国籍的达曼人,结束其200年无国籍状态,领到中国国籍证件时,他们激动不已。 星光闪烁的那天晚上,几乎整个达曼村没有人睡觉。2003年5月26日,一个注定被铭记的日子,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达曼人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消息传来,村里的老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年轻人欢呼雀跃。第二天清晨,当第一批国籍证件被郑重地交到达曼人代表手中时,年迈的达瓦多吉老人紧握着证件,声音颤抖地说:"是中国政府给了我们家!" 这一刻,对达曼人而言意味着两百余年漂泊生活的终结。这些被称为"东方吉卜赛人"的群体,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归属。然而,要理解这一刻的分量,我们需要回溯到十八世纪末的一场战争。 1788年,廓尔喀军队首次入侵西藏,虽然被清朝军队击退,但三年后他们卷土重来。1791年,清朝派遣福康安将军率领大军,彻底击败了廓尔喀入侵者。战争结束后,一部分廓尔喀士兵或因迷路,或因战败滞留在了西藏与尼泊尔的交界地带。他们在吉隆地区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群体——达曼族的祖先就此诞生。 自那以后,达曼人的生活极为艰辛。他们住在简陋的石头房子里,有时甚至与藏民的牲畜同住。生活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男人们以打铁为生,或者当背夫,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女人则依靠纺织挣些小钱。尽管他们的手艺不错,但由于市场的局限,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现实。 更令人心酸的是,达曼人一直没有国籍。他们既不是尼泊尔公民,也不是中国公民,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这意味着没有土地权,没有户籍,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没有。 在漫长的岁月里,达曼人从未放弃寻找归属的努力。早在清朝时期,他们就多次向西藏地方政府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但由于历史积怨,他们的请求一次次被拒绝。到了民国时期,内战频繁、政局动荡,国民政府无暇顾及这个边境小部落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达曼人怀着新的希望再次提出入籍申请。然而,从1949年到2003年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的国籍申请一共被拒绝了18次。每一次的拒绝,都让这个不足200人的小群体希望再次破灭。他们似乎注定要永远漂泊下去。 2003年5月26日,对于达曼人而言,不仅仅是获得国籍的日子,更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当一辆辆载满建筑材料的卡车驶入达曼村时,村民们还不知道,这预示着他们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获得国籍后的第二年,当地政府为达曼人专门修建了"达曼村"。在这个新的定居点,每户人家都分配到了一座二层楼的房屋,这与他们过去居住的简陋石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政府投入了一百多万元用于建设这些房屋,同时还为每户人家分配了土地、牲畜和农具,为他们开启自给自足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饮水设施、道路、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极大地改善了达曼人的生活质量。巴桑的母亲每天早上打开水龙头时,依然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此之前,她需要每天步行数小时去河边取水。 政府还为达曼人提供了多种补助。每人每年可以领取1400元的低保补助,护林员的补助为每年5000元,村干部也有3500元的补助。此外,草原生态补贴等政策也极大地缓解了达曼人的经济压力。这些补助不仅帮助他们度过了艰难的过渡期,也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然而,达曼人并没有满足于政府的帮扶。他们开始依靠自己的手艺和劳动,逐渐实现经济上的自立。打铁和编织一直是达曼族的传统手艺,他们制作的菜刀、斧头等手工艺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一把达曼人打造的菜刀不仅锋利耐用,还带有独特的花纹,深受周边藏族和汉族居民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曼人开始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他们开始种植玉米、生姜等经济作物,逐渐摆脱了过去的贫困生活。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后,达曼族开始利用互联网销售他们的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他们的产品销往了更广阔的市场,收入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是达曼人新生活的重要部分。长期生活在西藏,达曼族的文化受到了藏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如今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藏族的元素:穿藏族的服饰,吃糌粑,喝奶茶,过藏历新年。但是达曼族与藏族在外貌上仍有明显的区别,达曼人皮肤较白,眼睛多为蓝色或深色,带有欧亚混血的特征。
“是中国政府给了我们家!”2003年5月26日,中国人接纳了无国籍的达曼人,结束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5-02 15:12:58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