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一直战和不定,迟迟没有对日本不断增兵的行为作出及时反应。直到1894年7月14日,眼看前线局势日益紧张,事态难以和平解决,光绪才下定决心增兵,命李鸿章速速筹备。 李鸿章随即从盛军、毅军、奉军和奉天练军、吉林练军中抽调部队走陆路入朝,同时以一军走海路前往牙山,接应驻守在那里的叶志超军。 从陆路入朝的四大军中,盛军原本驻守天津小站,由记名提督宁夏镇总兵卫汝贵统领,这是淮军当时最大的一支部队。7月21日,卫汝贵先率第一批盛军六营由塘沽乘船抵达大东沟上岸,再由陆路赴朝,其他七营随后分两批坐船,分别在大东沟和营口登陆再赶赴前线。 毅军原本驻守旅顺,由四川提督宋庆统率,总兵马玉昆担任分统。7月22日,马玉昆带着毅军四个营坐船也是在大东沟上岸以后南下。 奉军原来分别驻守奉天各地,由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统领。7月21日,左宝贵抽调步兵六营、骑兵两营和炮兵一营开拔起行,经九连城渡江入朝 奉天练军和吉林练军则由副都统丰升阿统带,7月26日,丰升阿带着正红旗步队、正蓝旗步队、盛字马队、吉字马队自奉天出发。 四大军出发以后不久,李鸿章就得到平壤电报局发来的急电,说日军已抵大同江口。李鸿章赶紧命令已经抵达义州的卫汝贵速速进军,赶在日本之前抢占平壤。 卫汝贵知道此时大军赶去已经来不及,于是命派哨官曲德成带着亲兵马小队兼程赶往平壤,于7月31日抢在日军前锋之前入城,并将大同江这一段上的船只全部控制起来。 8月21日夜,日军前锋骑兵一百多人赶到大同江南岸,因为没有找到船只无法渡河。次日在寻找渡河方法时被盛军发现,曲德成立即带兵赶到江边连放排枪,日军前锋兵力有限,不知道清军虚实,见已经暴露不敢久留,只能暂时撤退。 此后曲德成派兵日夜守卫,防止日军偷袭,直到8月4日,盛军和毅军主力先行抵达平壤,之后左宝贵和丰升阿也陆续带兵赶到,总算将平壤完全控制在手中,掌握了先机。然而此后清军止步不前,未能将这个先机转化为实际战果,最终导致了平壤之败。
甲午一战清军就是败于消极防御。平壤之战,1.5万清军坚持固守平壤,等待敌军来犯,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