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5日,国民党40000多人包围了仅有9700多人的红六军团。为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5-01 18:36:22

1934年10月15日,国民党40000多人包围了仅有9700多人的红六军团。为了让大部队安全撤退,任弼时命令龙云带领800名红军战士断后。面对随时都可能到来的牺牲,战士们没有退缩,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传来有关于他们的任何消息。800名战士仿佛人间蒸发一般,他们去了哪里?是否还有人尚在人世?中央多次寻找,70年后真相被揭开...... 在1934年金秋的一个早晨,红军长征的序幕已经拉开,而在湘江边的某个山头,红六军团9700多名战士正面临着国民党40000多人的围追堵截。 这支由萧克、任弼时领导的红军部队,肩负着为中央红军主力探路的重任。此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蒋介石刚刚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倾全国之力欲将共产党和红军彻底消灭。前四次围剿的失败让蒋介石更加疯狂,这一次他调集了数十万兵力,构筑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 红六军团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封锁。可敌军却像附骨之疽,紧追不舍。透过望远镜,萧克和任弼时能清楚地看到敌人的队伍像潮水般涌来。 "必须有人断后,否则全军覆没。"任弼时沉重地说道。 在一间简陋的农舍里,军团领导层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的结果是:红52团担任阻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 就这样,1934年10月15日,由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的800多名红军战士,开始了他们的断后任务。离别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个坚定的目光和握紧的拳头。他们明白,这很可能是一场没有归途的旅程。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800名勇士如同人间蒸发一般,音讯全无。 70年后的一个重阳节,一位姓李的调查员来到湘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他本是来收集民间文化资料的,却意外发现这个村子有个奇特的习俗:每年重阳节,村民们都会到附近一个悬崖下祭拜。更奇怪的是,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个习俗的来历,只知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的"。 李调查员的好奇心被勾起了。他找到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陈大爷,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听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 "那年,我才十六岁..."陈大爷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困牛山上的枪声响了整整三天三夜..." 故事的主角,正是那支消失的红52团。原来,他们在执行断后任务时,为了更好地吸引敌人注意力,故意没有尾随主力部队撤退,而是向别的方向转移,最终退守到了被当地人称为"困牛山"的地方。 村里的陈大爷眼神深邃,继续讲述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困牛山海拔只有500多米,但三面环水,地形险峻,正是兵家所说的"易守难攻"之地。当地人称它为"困牛山",是因为传说有牛走进山里后,自己都找不到出路,侧面反映出这里地势的复杂程度。 红52团退到山上后,国民党军队也犯了难。一名参谋向国民党将领建议:"此山易守难攻,哪怕有赵子龙一样的勇气和手段,也是要费劲不少。不如我们学习司马懿围街亭,只守不攻,以逸待劳,既可以避免伤亡,又可以完成任务,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 国民党军队于是改变战术,不再强攻,而是严密封锁山上下来的所有通道,打算困死红军。面对困境,红军战士们的斗志丝毫未减。随身携带的粮食吃完了,他们就摘野果子充饥,实在不行就喝点水,吃点野生植物。依托山上的岩石,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国民党看到硬攻不行,就开始耍阴谋。他们派了一个看似老实的士兵上山"谈判"。这名士兵与师长龙云的对话看似真诚,还透露说山的另一侧悬崖处防守薄弱。龙云决定冒险一试,命令战士们用野藤条扭成绳子,绑在大树上,然后200多人顺着绳子下到山脚。 然而,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刚下山的红军战士遭到了埋伏已久的国民党军队的袭击。虽然红军奋力反击,但寡不敌众,龙云被俘。面对敌人的诱降,龙云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山上剩下的170多名战士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化悲愤为力量,继续顽强抵抗。国民党最后使出了卑鄙的招数——抓当地百姓做人盾,强迫他们走在最前面。红军战士们看到这一幕,不忍向手无寸铁的百姓开枪,只能步步后退,最终退到了悬崖边上。 在这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一名战士高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说完,他把手中的枪摔在石头上,纵身跳下悬崖。其他战士纷纷效仿,宁死不当俘虏。 当地村民冒着危险,悄悄来到悬崖下掩埋红军烈士的遗体。只有一名叫陈世容的战士奇迹生还,被村民救起后留在村里养伤,后来为报恩一直生活在那里。陈世容带动村民们在每年重阳节下到悬崖底祭奠牺牲的战友,随着时间推移,虽然村民们渐渐忘了这一习俗的由来,但祭祀的传统却代代相传。

0 阅读:82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