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飞机质量太差劲了,肯定会坠毁。”1990年,我国花重金请来的外国试飞员在看到我国国产飞机后拒绝试飞,而在不久之后,一名中国飞行员爬了上去…… 1990年的那个秋天,秦岭脚下的机场上,一场意味深长的对峙正在上演。62岁的美国试飞专家迪斯刚刚拒绝了中国运-8C全载重失速性能试飞的任务,他头也不回地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我已经60多岁了,我可不想把自己飞了大半生的名声栽在中国!"迪斯对中方首席试飞员邹延龄说道,"我的两个朋友就是飞这个课目见上帝的。"临行前,他还特意提醒邹延龄:"作为朋友我想说,如果我是你,就不会去冒这个险!" 这位来自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资深试飞员,曾参与过C-130、C-141、L-1011、C-5等多种大中型运输机的试飞,经验十分丰富,在国际试飞界享有盛名。为了请到这位"大咖",中方支付了高达日薪1000美元的报酬。按照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1比10来算,迪斯每天的工资就是1万元人民币,而当时一个中国普通的中产家庭,月薪还不到200元,已是正团职上校试飞队长的邹延龄,每月工资加各种补贴也勉强只有1000元。 然而,就是这位拿着高薪的国际专家,在完成了小吨位失速和大吨位失速两项风险科目试飞后,却在面对最关键的全载重失速性能试飞时退缩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迪斯和他的三个同行,装着中方付给他们的试飞费等共126万美金返回了美国,留下了进退两难的运-8C项目。 到了1984年,国家将运-8C全气密型飞机的研制纳入了"七五"期间重点工程。这款改进型飞机几乎就是一款新机型,将非气密货舱改为全气密舱,极大延展了使用场景和功能,是中国大中型运输机发展的里程碑。但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拿到民航总局颁发的适航证,而这就必须完成包括高风险科目在内的数百次试飞。 第一次见到迪斯时,他对中国同行的态度就充满了轻蔑。当翻译介绍邹延龄是"中国运-8C型飞机的首席试飞员"时,迪斯竟拒绝与他握手,双手抱肘,眯起眼睛审视着这位瘦小的中国上校军官。运-8C总设计师徐培林心酸地说:"我们自己造的飞机,却要外国人来试飞,作为总设计师,我也不好受啊!" 按规定,飞行员在准备驾驶新型飞机时,必须先熟悉飞机,由新机型的飞行员带飞几次。但傲慢的迪斯一口回绝了邹延龄的带飞安排,坚称自己是运-8C的首席飞行员,不可能由别人带飞上天。无奈之下,邹延龄让出了机长位置,还让工厂工人将所有中文标签更换成英文。 结果当天,迪斯刚一松开刹车,飞机就停在原地纹丝不动。他以为是推力不够,又用力推了一下油门,飞机突然冲了出去,机头差点开进草坪,还是副驾驶位上的邹延龄及时踩住刹车才避免了意外。随后,当迪斯尝试在跑道上滑行时,飞机又不听使唤地扭来扭去。 "美国人走了,我上!"在运-8C运输机的定型会议上,面对满屋子惊讶的目光,邹延龄的声音掷地有声,"我们就从运8开始,以后就不要再请外国人试飞了!外国人能飞的,我们也能飞;外国人不愿飞的,我们也要飞,我们就是要争这口气!" 1990年11月26日上午,秦岭脚下的某机场,一架巨大的运-8C运输机昂首雄踞在起飞线上。它的机舱里装满了配重用的沙袋,已达到61吨的最大起飞重量。机场边缘,大量的消防车、救护车和装满救援队员的卡车严阵以待。全场人员屏息凝视,注视着那位身形瘦小却挺拔坚定的身影登上飞机。 试飞前夕,邹延龄已经向妻子写了一封类似遗嘱的"委托书":"如果执行此次任务有意外,家中积蓄按三个三分之一分配,孩子和你三分之二,大姐三分之一,因为大姐自小照顾我到大....."这封平静的交代,道出了这次试飞的凶险程度。 飞机很快爬升到了6000米高空,邹延龄随即放下起落架,襟翼开度增大到35度,并将油门逐渐减小。飞机的速度开始下降:600、500、400……每减少1公里,就意味着向死神靠近一步。此时飞机已经超过了理论设计的失速性能指标,意味着失速试验已经完成。 地面指挥员在耳机里紧张地喊道:"行了,不能再减啦!"但邹延龄却发现飞机还有潜力,他沉静地回答:"还有突破的可能!"话音刚落,飞机突然开始剧烈抖动,随后机头下倾近35度,开始以每秒四十米的速度向下坠落。"嘭"地一声巨响,邹延龄明白这是飞机尾翼失去操纵的反应,意味着已彻底到达了极限。如果10秒内不能改出,飞机将坠毁无救!
“你们飞机质量太差劲了,肯定会坠毁。”1990年,我国花重金请来的外国试飞员在看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30 16:15:09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