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有个15岁男孩在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墙缝里好像有啥东西,他把泥巴一抠,

菖蒲繁花居 2025-04-30 19:41:28

1941年,有个15岁男孩在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墙缝里好像有啥东西,他把泥巴一抠,在墙缝里边,居然藏了个油布包,而布包里的内容,让他瑟瑟发抖,怒火中烧。 1941年春,南京还笼罩在日军占领的阴影下。15岁的吴连凯那天去了毗卢寺后院的厕所,墙角一块砖缝里露出点棕色。他好奇心上来,用手一抠,泥巴掉了,露出个油布包。他蹲那儿打开一看,里面是个薄薄的相册,封面画着滴血的心和刺刀,还有个“耻”字。翻开照片,景象触目惊心:平民倒在血泊里,房屋烧成灰,妇女衣衫破烂。16张照片,每张都像刀子一样刺眼。吴连凯攥着相册,手抖得厉害,气得脑门冒汗。这些照片哪来的?他脑子里一闪,觉得这可能是有人故意藏在这儿的。 这得从另一个少年罗瑾说起。罗瑾1922年生在南京,家里穷,父母早没了,10岁就得自己讨生活。1937年,他15岁,在华东照相馆当学徒,每天扫地擦柜台,手上老有药水味。南京沦陷后,照相馆生意惨淡,但日军偶尔会拿胶卷来冲洗。罗瑾学会了显影技术,负责把胶卷泡药水,看着影像慢慢出来。有回,两个日本兵扔下几卷胶卷,他接过来,手有点抖。那晚他在暗房待到半夜,汗珠子滴在显影盘边。他发现这些胶卷里拍的全是日军暴行:屠杀、焚烧、抢掠,触目惊心。他偷偷多印了几张,藏在阁楼的木箱里,用破布盖着。后来,他把16张照片绑成相册,封面用炭条画了心和刺刀。 1941年初,汪伪政府开始清查,罗瑾听到风声,怕相册被搜走。那天夜里,他溜进毗卢寺后院,把油布包塞进厕所墙缝,用泥巴抹平,手上黏糊糊的。他擦干净手,回头瞅了瞅,没人跟着才走。可没几天,他再去检查,墙缝空了。他愣在那儿,手抓着砖缝,脑子一片空白。后来他逃出南京,回了福建老家。谁也没想到,这包东西被吴连凯捡到了。吴连凯打开一看,气得差点没把相册撕了,但他冷静下来,决定不能让这东西丢了。 吴连凯18岁,脑子活泛。他拿到相册后,晚上偷偷溜进毗卢寺大殿,把东西塞进弥勒佛像底座的缝里,用碎石堵死。之后几年,他路过大殿总会瞄一眼,确保没人动过。1945年,日本投降,南京军事法庭征集证据。吴连凯跑去把相册掏出来,交给了法庭。那16张照片被编成“京字第一号”证据,摆在法官桌上。负责南京屠杀的谷寿夫,面对这些照片没话说,最后被判了死刑,押赴刑场。照片后来进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锁在铁柜子里。 罗瑾和吴连凯,一个偷印照片,一个藏匿证据,都是普通人,没啥大本事。他们也没想着当英雄,就是看不下去,想留点真相。罗瑾后来回了老家,干了点小买卖,晚年头发白了,手端着茶杯跟人讲当年的事。吴连凯也老了,和罗瑾在一场聚会碰上,两人聊起这事,对视一眼,没多说。那本相册,带着南京的血泪,见证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跟那段黑暗较劲。 1941年的南京,街上军靴声刺耳,空气里满是压迫。那时候的少年,没手机没网络,靠一双手一双眼去发现真相。罗瑾偷印照片,手上药水味洗不掉;吴连凯藏相册,心里得有多大担子。这16张照片,不是艺术品,是血淋淋的证据。谷寿夫被判刑,不是因为他有多坏,而是因为这些证据摆在那儿,没法赖。日本投降了,南京熬出来了,可那些照片里的场景,谁看了不心酸?这不是故事,是历史,是教训。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