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5岁的沈醉送妻儿与老母前往香港,确保家人安全。母亲临行前情绪崩溃,死死抓住飞机舷梯,老泪纵横:“我这一走就再也见不到你了。”沈醉强忍泪水,将母亲抱上飞机,至此再未相见。这段诀别成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 母亲的预感成为现实。此后,无论沈醉被特赦、与女儿重逢、与杜聿明交往甚密,这些喜讯都无法弥补母子永别的痛。沈醉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送别母亲的情景,成了他余生反复回望的心结。 当时毛人凤命令沈醉死守云南,就算解放也要入山打游击。他明知自身无法离开,只能设法将家人送往安全地带。他选择送往香港而非台湾,是因担心亲人沦为人质。 沈醉安排妻子粟燕萍、儿女先行登机,唯独母亲坚拒离开。面对母亲的绝望与哭泣,沈醉只能强忍泪水,用笑脸安慰:“我很快就来看您。”可这句谎言,却成永诀。 这场别离发生不久前,沈醉正在执行保密局的任务——监控卢汉动向。他在卢汉公馆对面设据点,并频繁出入由特务余谦经营的乐乡餐厅,搜集情报。沈醉假借追求余谦侄女余素秋的名义打入内部,借她之手接近卢汉身边人,以获取一手消息。 就在此时,毛人凤密电下令:限三日内暗杀杨杰、陈复光、安恩溥、龙泽汇、谢崇文五人。沈醉召集暗杀组下达命令,并发下毒弹,准备趁杨杰外出打牌途中动手。计划几无破绽,杨杰家中仅一副官、一厨师、一女孩,毫无防备。 然而,沈醉母亲无意间听到密谋。她一向吃斋念佛,震怒地闯入会议室,怒拍佛书训斥沈醉:“杀人升官,你还是我儿子吗?杨先生若死,他子女如何过活?我如何做人?”她甚至威胁若沈醉执意执行命令,她便远走台湾,不再相认。 沈醉跪地哭求,解释此乃上级命令,非己所愿。母亲却断然拒绝原谅:“你若杀人,我便不认你。”沈醉终决定违抗命令,放弃刺杀。 这场母子冲突唤醒了沈醉的良知,也坚定了他撤离家人的决心。局势恶化,他已接获毛人凤任命,若云南失守将率部入山游击。 沈醉劝妻子离开,但粟燕萍一度不愿,甚至怀疑沈醉故意支开她,好与余素秋双宿双飞。经反复劝解,妻子才勉强同意。然而母亲依旧冷眼相对,不愿听从。 沈醉苦求,再度跪地解释自己生死未卜,只盼母亲平安离去。母亲终于妥协。然在登机那一刻,情绪爆发,悲泣不止:“我这一走,真是再也见不到你了。”沈醉只能狠下心肠,将母亲强行送上飞机。 这一别,成永诀。母亲临行前的绝望眼神、紧握舷梯的手、老泪横流的脸,深深烙印在沈醉心底。此后再无相见。 1959年春节,沈醉写诗寄托哀思:“叩别慈颜逾十年,朝朝暮暮梦魂牵……终日思儿肠寸断,此时有子不如无。”此诗既是哀悼,也是忏悔,一段动荡年代中的母子离情,就此封存在沈醉的回忆与悔恨中。 他从28岁升为军统少将,到戴笠死后拥毛人凤上位,再到被贬云南、起义投诚、特赦获释,一路沉浮,而那一日的诀别,始终是他心中最深的痛。
1949年,35岁的沈醉送妻儿与老母前往香港,确保家人安全。母亲临行前情绪崩溃,
梦幻之影
2025-04-30 17:57:47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