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老山前线,我军战士李谋仁,被3个越南特工用石块打晕,拖往越方。拖行不到10米,李谋仁陡然清醒,却无法挣脱,又不愿当俘虏,随即朝我方大喊:“同志们,我被敌人抓住了,快打死我!” 越军加强小股渗透,常利用夜色袭扰。我军严阵以待,连续作战,精神高度紧绷。阵地泥泞不堪,坑道狭窄,爆炸声昼夜不息。李谋仁所在连队,负责重要前沿阵地。身为观察哨兵,李谋仁每日轮值,几乎无休。 同年5月,一次例行巡逻中,李谋仁遭遇突袭。越军特工事先侦察路线,趁夜色接近,用石块猛击李谋仁头部。他一时昏厥,被三人强行拖拽,朝越方阵地移动。 战场环境复杂,山道崎岖,拖行艰难。李谋仁在短时间内因剧痛清醒。身体无力挣脱,他意识到局势凶险。根据当时老山前线指示,凡有被俘风险,必须自决,绝不允许活着落入敌手。 李谋仁当机立断,用尽气力高喊:“同志们,我被敌人抓住了,快打死我!” 喊声穿越密集枪声,传到我方阵地。驻守战士立刻判断方向,开火压制。越军特工中弹倒地,李谋仁重伤倒地,获救。 在老山,这种以命换命的选择,不是孤例。李谋仁以行动践行军纪与誓言,成为战友间广为流传的无声英雄。 老山自卫反击战,自1984年打响后,成为中越边境最残酷的拉锯战场。两军阵地犬牙交错,仅一线之隔。战斗频繁,阵地争夺异常激烈。 越军特工以夜袭、爆破、暗杀为常规战术。我军采用“以硬碰硬”的防御方式,苦战于高温、炮火和偷袭中。 向小平、史光柱等士兵,便是此阶段涌现出的英雄。向小平在狙击战中单兵作战,连续击毙30余名越军。史光柱在高地争夺战中,双眼失明,仍坚持指挥。 李谋仁的遭遇,正是这种战场态势的缩影。个人力量渺小,意志作用无限扩大。战场上,越军讲究灵活偷袭,短兵相接;我军讲求死守阵地,以血肉为盾。 对比敌我作风,可以看出,越军依仗小规模灵活渗透,试图消耗中方兵力;我军依靠坚定意志和整体协同,反制敌军分化策略。 在李谋仁被袭击当晚,同一地段已有多次零星冲突,越军试图通过小股斩首行动撕开防线。他的反应阻止了一次可能的阵地失守,间接保全整个防区。 李谋仁在被救回后,经过简单救治,又坚持要求留在阵地。负伤哨兵通常会被送往后方,但李谋仁坚持原地留守,直至下一个轮换周期。 战后医疗报告记载:李谋仁头部创伤严重,左肋骨骨裂,肢体多处擦伤。若非及时救回,很可能因失血过多死亡。 当年,老山地区医疗条件极差。野战医院条件简陋,药品极度短缺。大多数战士受伤后仅作简单包扎,继续上阵。 有记录显示,1986年前线伤亡统计中,因夜间袭击导致的小规模伤亡,占到整体伤亡数的40%以上。李谋仁事件,体现了当时士兵面对突发危机时的应急素质与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喊声不仅救了自己,也提醒了周边巡逻分队,加强了防御部署。当晚后续越军袭扰未能得逞,阵地防线保持稳定。 战后总结会上,李谋仁所在连队被通报表扬。军区文件中写道:“前沿哨兵临危不惧,誓死不俘,精神可嘉。” 李谋仁个人未申请立功。战友多次为其请功,最终被评为嘉奖一次,记三等功。 1989年春,中越边境主要冲突平息,老山战役宣告结束。战后,李谋仁复员回乡,隐居农村。没有接受采访,没有参与纪念活动。仅在县武装部内部口述过部分经历。 多年后,一些老兵整理战地回忆录时,才提及“被俘高喊求击毙”的事例。李谋仁的名字,被零星记录在老兵微信群和纪念文章中。 对比当年战友,有人成了英雄,有人残疾返乡,有人失踪无名。李谋仁选择了普通农民的身份,把过去的硝烟封存在心底。 老山战役在国家记忆中逐渐淡去,但在参战者心中,却是无法磨灭的印记。那一代人,不靠口号,不讲浪漫。面对生死,他们用最直接的行动选择了忠诚与担当。
1986年老山前线,我军战士李谋仁,被3个越南特工用石块打晕,拖往越方。拖行不到
梦幻之影
2025-04-28 15:27: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