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接任安徽省委书记。这个当权不到一年的年轻书记,却在亲友圈里“得罪”了许多人,同时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被称为“李青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09年出生的李葆华,是李大钊的长子。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对李葆华的成长和思想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1925年,李葆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两年后的悲惨事件中,失去了他的父亲。这一事件加深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承诺。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水利部副部长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962年的一个晚秋,李葆华步入安徽省委书记的办公室,外头的落叶覆盖了整个院子,寒风中的合肥显得格外凄清。他的到来,就像这秋风一样,预示着变化的到来。李葆华刚上任时,就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这里的工作方式和风气。他不乘坐由政府提供的黑色轿车,而是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即使冬日刺骨的寒风也未能动摇他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提出了“三不”原则,即不乘坐专车、不配备秘书、不带警卫人员。他的这一做法在省委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赞赏,有人嗤之以鼻,甚至有人暗中嘲笑他的“做作”。但李葆华不以为意,他每天都穿梭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中,亲自了解市民的生活状况,聆听他们的需求和不满。 他经常到市场、学校、工厂甚至农田去,与人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实际情况。有一次,他在一个农村集市上看到农民们因为交通不便而销售不出产品,回去后立刻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解决方案。他的这种作风逐渐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支持。 与此同时,李葆华对待自己的亲友也非常严格。他拒绝了许多试图通过他来谋求私利的亲戚。有一次,一个远房亲戚试图通过他为自己的公司争取一份政府合同。这位亲戚找到省委大院,希望通过私下会面来达到目的。李葆华在得知此事后,坚决拒绝见面,并通过公开信箱回复,强调一切合作都必须通过正规的公开招标程序进行,不得有任何形式的私下操作。 在一次省政府的会议上,李葆华公开批评了那些试图通过关系走后门的官员和商人,他的严厉让许多人感到不适,但也正是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确立了他在群众中的清正形象。他曾明确表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无时无刻不为人民着想。” 李葆华的简朴办公室内,只有最基础的办公设施——一张木桌,几把木椅,以及墙上挂着的一幅陈旧的画像,正是他父亲李大钊的肖像。这幅画像的色彩已略显暗淡,但仍透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每天都在无言中提醒着李葆华,他肩负的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传承。尽管他的风格在一些官员中不受欢迎,甚至有人在背后指责他的“假清高”,但这些低语并未摇动他的信念。 在1960年代的中国,当许多官员还沉浸在特权和奢华之中时,李葆华的行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不坐官车,不用专用秘书,也不带警卫,这在当时的官场是难以想象的。他骑自行车穿梭在合肥的街头巷尾,即使是冬天,寒风凛冽,他也坚持自己的方式,与市民一同感受着生活的温度。 这种接地气的做法使得他与普通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他常去访问贫困家庭,听取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困难。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李葆华走访了一户农家,家中老人因病需长期服药,却因药品价格昂贵而难以继续治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葆华立刻联系了当地的卫生部门,不仅解决了这家人的燃眉之急,还在之后的会议上提出了改善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的建议。 然而,尽管他在民众中的威望日益升高,但在政治圈内的反对声也日益增多。有一次,一位高级官员私下邀请李葆华到其豪华官邸中共进晚餐,意图拉拢他加入某个政治派别。李葆华婉拒了这一邀请,并在随后的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政治中立的重要性,这使得他与一些政治派别的关系趋于紧张。 尽管面临内部的压力和挑战,李葆华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原则。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空调,夏天炎热难耐时,他只用一把旧扇子扇风;冬天寒冷刺骨时,只靠一件破旧的棉衣来御寒。他这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方式,让不少前来访问的外宾都感到惊讶。 到了1977年,李葆华的清廉和坚定不移的原则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可,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尽管职位更高,责任更大,他仍未改变那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在担任行长期间,他继续推行金融改革,努力打击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力求让银行系统更加服务于普通人民,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利益工具。 李葆华的这一生,虽然充满争议和挑战,但他以坚定不移的原则和深厚的人民情感,证明了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和实际行动,他不仅深化了与基层民众的联系,而且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金融改革树立了新的标杆。他的生活虽简朴,但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他的故事在中国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63年,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接任安徽省委书记。这个当权不到一年的年轻书记,却在
品古观今呀
2025-04-30 09:39:53
0
阅读:69
pk128
解放初期绝大多数都是清正廉明的好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