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越边境老山,一位战士主动请缨前往211阵地。临行前军长敬他茅台酒,师长把自己的00001战斗编号戴在他胸前,战友们抱着他恸哭,唯有他自己,若无其事。 1986年6月的一个夜晚,邢志强蜷缩在211高地猫耳洞里,外面军情紧急,枪声与炮声不时在耳边炸响。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高度紧张的气氛。 "一号哨位,请接电话。"通讯员小声提醒道。 邢志强小心翼翼地拿起话筒,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一号哨位,邢志强在。" 电话那头传来军长钱树根熟悉的声音:"小邢,情况怎么样?" "报告军长,一切正常!"邢志强简短回答,深怕越军哨兵听到动静。 军长沉默了一会儿,语气突然变得柔和:"我无法减轻你们的痛苦,就给你们唱一首歌吧!" 随后,电话那头传来钱树根略带沙哑、五音不全的嗓音:"十五的月亮..."虽然歌声走调,但这一刻,邢志强热泪盈眶,他想起了117天前的那个送别场景。 那天,139师417团誓师大会刚结束,24岁的邢志强主动站了出来,请缨上211高地。面对被称为"火葬场"和"绞肉机"的危险阵地,他给出了三个理由:自己是班长,又是党员,家里还有五个兄弟。这些理由让在场的首长无言以对,只能同意他的请求。 临行前,军长钱树根亲自为他摆了一桌酒席,一次又一次地举杯,向这位即将踏上死亡之路的战士敬酒。那不是简单的壮行酒,而是对出征英雄的最高礼遇。师长黄俊杰更是将自己胸前佩戴的"00001"战斗编号取下,郑重地别在邢志强胸前,这代表着"我的生命与你同在"。 战友们排队与他拥抱告别,有人抱着他放声痛哭,有人拍着他的肩膀说不出话来。所有人都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唯独邢志强,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还开玩笑说:"你们这是干啥呢?我又不是不回来了。" 现在,就在他守卫211高地的第72天,也是他24岁生日的这一天,邢志强又一次感受到了战友和首长们的深切关怀。连长冒险爬到猫耳洞前,前半身趴在洞里,后半身留在洞外,一手小心地拧开一枚手榴弹,把珍贵的酒倒在弹盖中,递给他说:"祝你生日快乐!"还给他送了一只烧鸡,这在前线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邢志强接过弹盖中的酒,一饮而尽。望着黑暗中仅七米外的越军阵地,他不禁想起这篮球场大小的高地上已经流淌了多少战友的鲜血。211高地之所以被命名为"211",是因为1985年2月11日,南京军区在老山战场上夺取了越军长期盘踞的那拉口三个哨位。为了守住这个战略要地,双方已经付出了近千人的生命代价。 邢志强第一次踏上211高地时,看到的是一个面积只有篮球场大小的阵地。这里没有坚固的工事,只有一个简陋的"猫耳洞"勉强容纳三个人。这个一号哨位离敌人最近,仅有七米的距离,甚至能听到越军士兵的说话声。 邢志强的猫耳洞是一个石头缝,人要斜着才能插进去。每当雨季来临,洞内积水无法排出,他和战友们只能泡在水里,忍受湿热环境的煎熬。三个麻包堵在洞口,装满碎石的麻袋就成了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掩体。在这里,他们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暴露自己的位置;夜间只能轮流休息,随时警惕敌人可能扔过来的手榴弹。 尽管211高地的物资实行特供政策,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成了一项挑战。"吃饱喝足后如何上厕所?"这个简单的问题在猫耳洞里变得异常复杂。邢志强和战友们只能用罐头盒解决这一困境,小心翼翼地处理排泄物,避免气味引起敌人注意。 越军知道211高地的重要性,利用中国军队换防不久、不熟悉阵地的弱点,多次发动猛烈进攻。一次夜间突袭中,三名越军突破防线,抓住了一名中国士兵。危急时刻,这位勇敢的战友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这次战斗中,邢志强和另外两名战友都受了伤。军长钱树根得知情况后,亲自打电话要求他们撤离。"报告军长,我伤势不重,能继续战斗!"邢志强坚决拒绝撤离,两名伤势较重的战友被抬下阵地,而他仍坚守在最危险的前沿。 117天,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在邢志强坚守期间,211高地的守备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他从未离开过一步。在这段时间里,他带领战友们打退了越军数十次进攻,歼敌35人,而全连无一阵亡,创造了十年老山战斗中独一无二的奇迹。 1986年,当47军完成换防任务时,邢志强终于走下了211高地。他是第一批上阵地的,也是最后一个撤离战场的战士。因为他的英勇表现,邢志强被授予一等功,并被提拔为排长。 复员后,邢志强成为陕西宝鸡电信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但长期在猫耳洞的艰苦环境中生活,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健康问题——风湿、关节炎、颈椎病等多种疾病将伴随他的余生。 面对这些病痛的折磨,邢志强却始终保持乐观。他常说:"我现在可以大声说话,想去哪就去哪,我很知足。我能活下来,已经比牺牲的战友们幸运太多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1986年,中越边境老山,一位战士主动请缨前往211阵地。临行前军长敬他茅台酒,
熹然说历史
2025-04-29 22:2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