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初,沈从文竟欲自杀。他将手指插进电插头,所幸被长子及时发现,一脚踹开才未得逞。时隔 2 个月,沈从文把自己反锁在卧室,用剃刀割喉、切腕,还喝下大盏煤油。待到张中和发现他时,人已奄奄一息。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多描绘湘西风土人情与复杂的人性。他的个人生活同样充满戏剧性,特别是与妻子张兆和的关系。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一个贫困家庭,早年经历艰难,靠自学获得知识。由于胡适的赏识,他得以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在这里遇到了美丽的张兆和,一名出身名门的女子。尽管追求过程充满坎坷,他们最终于1933年结婚,但婚后生活远非他们所期待的幸福。 1949年的春天,对于沈从文而言,是极度阴霾的一个季节。在北大校园内,每一天的晨光似乎都带来了新的不安和恐惧。政治风暴已至,校园里的紧张气氛与每天过往的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环境下,沈从文的心情越发沉重。 一月的某个寒冷清晨,北大的宁静被打破了。沈从文在其宿舍内进行了第一次自杀尝试。他选择的方法是电击,这种方式在当时既显绝望又充满了冲动性。沈从文独自一人在房间里,他将一根手指慢慢伸入墙壁的电源插座中。电流的初次触觉让他身体微微颤抖,但在更严重的伤害发生之前,他的长子沈龙朱赶到了现场。房间内的气氛骤然紧张,沈龙朱看见父亲的动作后,冲过去用力将他的手拔出,紧接着用脚猛踢断电源,防止了一场悲剧。 第一次未遂后,沈从文的心理状态并未得到实质的缓解。时光流转至三月末,春意渐浓之际,沈从文的内心却更加孤独和绝望。3月28日,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他再次策划了自杀。这次,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决绝的方式,确保自己能够离开这个让他痛苦不堪的世界。 他将自己反锁在卧室内,确保不会被轻易打扰。卧室内部昏暗,仅有窗外透进的几缕光线。沈从文从浴室拿来一把锋利的剃须刀,随后又从厨房取了一大盏煤油。他先是用剃须刀割破了颈部的皮肤,鲜血开始缓缓流出,接着他又割断了手腕的血管,血液与时间一同流逝。随着血流加速,他倒在地上,感觉到身体的力量正逐渐离去,他拿起煤油,狠狠地喝了下去。 就在生命似乎即将终结时,张兆和与她堂弟张中和前来探访。他们来到沈从文的住所,发现前门异常地被反锁了。春日的阳光斜斜地照在老旧的木门上,门扉边的窗户散发着昏暗的光线,透露出室内的寂静异常。张兆和的眉头紧锁,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张中和迅速拿起一块石头,砸碎了窗户玻璃,碎片与尘埃在空中飞舞。他们紧急破窗而入,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中回响。 张中和率先冲进卧室,他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沈从文,周围是散乱的书籍和写作工具,显得凌乱而悲哀。沈从文的手边还摆着空荡荡的煤油盏,盏边的油痕显露出绝望的最后选择。张兆和紧随其后进入房间,看到这一幕,她的脸色瞬间苍白,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她本想与堂弟一同前来解决些家庭琐事,未曾想会突遇如此场景。 两人迅速将沈从文抬起,他的身体沉重且无力,像一具失去生机的躯壳。他们急匆匆地将他送往最近的医院,抢救的每一秒都显得异常漫长。在那短暂的路途中,车内的气氛沉重到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医院的急诊室灯火通明,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快速移动,形成了与夜色的静谧鲜明对比。 沈从文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和护士围绕在他身边,忙碌地处理他的伤口。尽管他的生命得到了挽救,但他的眼神显得空洞,仿佛失去了焦点。张兆和静静地站在病床边,看着这个曾经共度风雨的伴侣,心中的痛楚和失望交织成难以言说的情绪。 沈从文伸出颤抖的手,试图触碰张兆和,寻求一丝慰藉和理解。然而,张兆和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眼神中不带一丝怜悯,只有深深的决绝。她的声音冷得像冰霜:“此生永不相见。”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沈从文最后一丝希望的绳索。她转身离开病房,脚步坚定,没有回头。 这两次自杀未遂成为沈从文一生中无法磨灭的痛。他与张兆和的婚姻和爱情,在这一刻彻底破碎。之后的岁月里,沈从文仍然坚持写作,用笔墨抒发着他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依旧敏锐而深刻,但私生活中的他却变得越来越孤寂,无人可以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岁月如梭,时间进入了1988年。沈从文的健康每况愈下,终于迎来了生命的尾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虚弱地呼唤着张兆和的名字,带着一丝颤抖的声音:“三姐,我对不起你。”然而,张兆和依旧保持着她的沉默,没有任何言语的回应。沈从文的眼中充满了悔恨和无奈,他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在病房中消失。
1949年初,沈从文竟欲自杀。他将手指插进电插头,所幸被长子及时发现,一脚踹开
青史如烟啊
2025-04-29 11:25:4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