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10元一天的工钱。石匠原本很高兴,但当他看到那两个字时,心里却涌起疑问:这两个字看着普通,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1968年,正值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时期,各地兴建水利工程,陕西汉中的石门水库便是其中一项重点工程。石门水库位于褒河之上,是一个兼具灌溉、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的水利枢纽。 随着大坝逐渐成形,一座隐匿在峭壁上的古老石刻也即将被湮没于水底。面对这份将被永久掩埋的文化痕迹,有人决定抢救它。 这一年,一位在汉中生活多年的老石匠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邀请。他是一名普通的手艺人,世代与石头为伴,年近五旬,手艺精湛,经验丰富。他习惯了每日辛勤劳作换来几毛钱的工钱,然而这一次,对方开出的价格却高得惊人——每天十元!在那个年代,十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无疑是天价。 石匠疑惑之余,又充满好奇。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他这样的小人物参与?又是什么样的字能值如此重金?带着忐忑与兴奋,他踏上了这段注定会被铭记的旅程。 石匠被带到石门峡一处峭壁前,刚一抬头,他便被那两个大字所吸引——“衮雪”。这两个字刻在岩壁之上,字体苍劲有力,笔势如龙蛇跃动,颇有气势。他虽文化不高,却认得这两个字,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它们为何如此值钱。 那字不像是粗俗涂鸦,也不似工地标识,而更像是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他小心翼翼地伸手触摸那刻痕,掌心感受到的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有人告诉他这是“错别字”,但他却有些不信。多年打石的经验告诉他,这两个字并不简单,字体蕴含着非凡的笔意,似出自名家之手。 不过,工作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他不再追问,开始动手。他用最锋利的凿子、最稳重的锤子,精心地沿着字迹一丝一毫敲下。 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凿字活,这是带着某种使命感的抢救工作。他甚至没有用铁锤直接击打,而是先从外围缓慢剥离周边岩石,生怕一个不小心破坏了整个字形。 为了这两个字,他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期间,他吃住在山间,白天凿刻,夜晚守着岩壁沉思。每当夜幕降临,他抬头望向那两个字,心中的好奇愈发强烈。 他不断猜测,这会不会是一位古代名人的题字?或者是某场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为何没人愿告诉他真相? 等他将那块完整的石板取下后,雇主只是检查了字迹完好,便爽快地付清工钱。面对石匠的询问,对方只是淡淡一笑:“两个错别字罢了,留着也没什么用。” 石匠虽觉得蹊跷,但一看手中沉甸甸的钱袋,那些疑问也就慢慢压在了心底。他背着工具下山,带着钱回了家,一如往常地继续打石、生活。 时光匆匆而过,十几年转眼过去。石匠早已年迈,力不从心,逐渐淡出工地。某日,他跟着孙子来到汉中博物馆游览,原本只是闲逛打发时间,未曾想,一个熟悉的物件赫然出现在展柜之中。 那是一块石板,陈列在展区最显眼的位置,标注着“曹操题刻”几个字。他走近细看,顿时如遭雷击——这不正是自己当年从石门水库凿下来的那块石板吗?那两个字,他至今仍记得笔画的每一处转折。 站在展柜前,他久久不语。直到工作人员注意到他的神情,上前搭话,他才缓缓问道:“这块石板,是哪来的?怎么会在这儿?” 工作人员略感惊讶,随后带着敬意解释了它的来历。这块石刻,原本镌刻在褒谷口的峭壁上,落款为曹操所题。 “衮雪”二字是他于建安二十年征伐张鲁、平定汉中之后,在返回途中所题。彼时,曹操站在褒水之畔,见水流湍急,感慨万千,遂挥毫题下此二字。 石匠听得入神。工作人员继续道:“‘衮’乃天子之袍,象征帝王之尊;‘雪’为高洁清明,寓意清政廉治。曹操志在必得,望一统天下,题下这两个字,是他心志的象征。你看到的字,其实是他草书精品,后人称之为‘帝心石刻’。” 原来,当年水库即将蓄水,为避免这件文物被水淹没,有人决定秘密抢救。怕消息外泄引发哄抢,便谎称是“错别字”,以高薪请人协助转移。而石匠,正是那位在关键时刻伸出双手的人。 他那日回家,只知道自己多赚了几十块钱,却不知自己参与的是一次默默无闻的国宝拯救行动。他望着玻璃柜中“衮雪”二字,手指不自觉地颤抖起来。那曾在他掌中跳动的石板,如今却成了国家级文物,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舞台。 他笑了,眼中泛着泪光。这不是普通的工资活,而是与历史的一次握手。他没有大富大贵,没有鲜花掌声,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将一件文化瑰宝从沉没边缘拉回人间。他知道,自己这一生,也曾为中华文化做出一点点贡献。 年岁已高的他在那天之后经常提起“衮雪”二字。他讲述那段经历时,眼中总闪着光。他说,那是他一辈子最骄傲的作品,不为工钱,不为名声,只为那两个字——“衮雪”,藏着一个千古帝王的梦,也藏着他,一个普通石匠的光荣。
汉朝时都是隶书,还没有行书草书之说。我在汉中博物馆看到过这两个字,当时心里感觉很震撼,很磅礴。
我爱我家
即使我水平非常有限U,我也知道这不是草书!
老胡
九十年代前,文物就是文物,没那么值钱,很多牛叉文物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供人参观。
用户17xxx97 回复 04-29 12:14
那时候不懂价值,也没有市场
用户13xxx86 回复 04-29 17:57
那时候民间文物还很多,都当旧货的!银元什么之类的
旁观者
在汉中博物馆看过这尊石刻原物。感到这两个字的凿取工作,绝非一个民间石匠凭借一锤一凿三两天功夫可为! 史为流传待考、石为文物存世,文为扯淡杜撰!
岚湘爱 回复 04-28 14:30
民间艺人技术高超的一大把,比如看风水找古墓的比专家还专家
天蓝 回复 岚湘爱 04-29 08:09
你先考虑一下有多重,肯定不是一个人做的。
柔石!
破坏文物的坏分子,留在原处不好吗?
香瑤媚柳 回复 04-28 18:06
淹了也没事
周公不解梦 回复 香瑤媚柳 04-29 20:41
水泡水流,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青梅书屋
每天十元,…整整三天…,但一看手中沉甸甸的钱袋… 你认为这文章…
王者风范 回复 04-29 11:02
AI写的形容词,小时间见的一分纸币好小一张,一分硬币是好小铝制。
古月 回复 04-30 09:04
钱必须是沉甸甸的,说话必须是语重心长的,回国必须是毅然决然的,懂得都懂😂😂😂
用户54xxx87
这是真书法
旭日东升
我前几年去过陕西汉中市,也到过汉中博物馆和留坝县的张良墓参观,“雪衮”两字为隶书体,相传为张良所书,不知小偏所说为曹操所书依据何来?
大树将军 回复 04-29 07:49
雪衮旁边还有两字一一魏王。
凡客 回复 04-28 22:31
<雪氵衮>两字为是曹操从关中带兵征讨汉中张鲁路过褒斜谷所留,张良连褒斜道都没走过,如何能留下字来?[捂脸哭]
乌先生
这么大的两个字,石匠一个人三天就完整取下来了?在崖壁上凿下2米高、6米长、起码20厘米厚的石板,起码2吨以上…
举着大象过河 回复 04-30 07:31
以你的数据石匠岂不是早砸死
快乐的小老虎
68年一个月十块钱就是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啦?几十块钱就是沉甸甸的感觉啦?
毛豆豆 回复 04-29 08:59
亲,你知道挣工分吗?那个年代都是以分为单位来计工时的,大锅饭集体吃!
穿越时空的思念 回复 毛豆豆 04-29 23:58
国家工人12块8,交了生产队费后的收入。不要问我怎么知道,以前我爷爷的工资就是这么多。娶奶奶的聘礼只有5块钱。奶奶是隔壁镇上的地主女[哭着笑]
66xxxx658
三十元便是沉甸甸的钱袋,尔这狗贼,满口胡言!
66xxxx658 回复 04-29 14:08
对喽,那孙子活在民国,大团结咱也用过,那年代也生活过[捂脸哭]
66xxxx658 回复 04-29 14:07
我知道我多大年龄吗,那年代呵呵
用户10xxx86
我只想知道曹操咋爬上悬崖又用多大的笔写下这两个字的?
老鹰 回复 04-29 21:56
石门栈道!
北方的风 回复 04-30 09:09
仿佛看到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的片段[doge]
随缘
草圣难道不是唐朝的张旭吗?
武寒旭
上千年,早就冲刷成蛤蛤样了。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凡客 回复 04-28 23:29
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1]。
武寒旭 回复 04-29 06:29
我的意思是风吹雨淋
人意
张芝是东汉时期的大书法家,他创今草,被誉为“草圣”,而在他之后草书成就之高、能成为“草圣”的还有张旭和怀素二人,到底张芝和张旭谁更厉害?谁更有资格称草圣? 张芝和张旭 被誉为中国书圣的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狂草大师怀素也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 中国书法史告诉我们,“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涌现了韦诞、卫瓘、索靖、卫恒等这些传于书坛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师承都导源于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张芝”(见马世晓《张芝创“一笔书”辨及“冠军帖”的审美新探》一文)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客观的评价。 草圣是张芝还是张旭 古代有“草圣”之称的是张旭、怀素、张芝。 东汉张芝创章草,所谓草祖。实为书法界划时代意义的书法巨人。晋王羲之常慕张芝,创立今草。成为书圣,直至唐王李世民钟爱推王羲之书法,所以唐代又是中华书法的又一高峰时期。唐之前张芝为草圣。但唐张旭创狂草,所以当时有草圣的称号,又怀素继张旭之后把狂草推向了顶峰。所以草圣归怀素名副其实。
大黄别闹
有种烟叫这个名字
瞎说
没有机械设备,谁能把石壁上的字完好无损的给凿下来?请举手!
和平使者 回复 04-29 13:20
没有机械设备,关中的栈道谁修的?刻字不是小儿科啊
用户13xxx81
真的假的,岩石上这样的字也能完整的打下来
用户34xxx54
编也要有点功底,这个根本不是草书
春纵在与谁同
这是曹老板的唯一手迹吧?
用户11xxx00
这是抢救吗?沉在水底尚有重见天日之时,凿下来就已经失了本来。
飚哥
隶书,看笔意似和曹全碑为同一时期。
名字 回复 04-30 03:27
废话,曹全都写到黄巾军了,能不是一个时期吗
毛毯。。。
少了个 球 字[哭笑不得]
zhangwl598888
打着保护文物之名,行的是破坏文物之实。[哭笑不得]
毓秀晨轩
这是隶书
用户10xxx86
能在岩石上刻出这两个漂亮字已经很非凡
二宝爸爸
主要是怕你把这个凿下来以后挨雷劈,所以不告诉你!!!
无尽的蓝
我瞎了,看不出是草书还是隶书,哪位鉴定一下[抠鼻]
靓血染青天
文化流氓低价忽悠大老粗犯罪!转手卖掉违法所得![打脸]
jack
老张
赚到钱了!
用户10xxx36
那时最大的人民币正好10元,农民一日工分一般人是0.45元
我怎么那么美
68年的10元绝对是普通人三个月的工资,那年代每天能赚3毛钱是很难得的了
用户95xxx93
编吧
万舞
衮雪
我就不起名字你能把我怎么样
当真好字
HTZ
前几天去汉博时看到的
龙骑士
什么颜料风吹日晒1800多年不掉色啊,是不是又有专家养护过了
随缘
这是隶书,怎么会是草书呢
嗡嗡嗡
如果取下了还算个屁的文物,破坏了本来面目
用户10xxx44
这如果是真的,那曹贼在我心中的形象又高了一大截。
痴人梦话
把错字凿掉?意思是大锤子乱抡砸平是吧?
xbyf
这两个字是曹操的真迹
用户60xxx65
把破坏说的这么高级
何以执着
10元一天的高价
回流
现在那两个字还在石崖上。
冰城黑蝶
错别字!呵呵